[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06081.7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71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宁怀松;杨深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K1/60 | 分类号: | F02K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26 | 代理人: | 周良玉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推力 功能 二元 喷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设计领域,主要涉及到航空发动机用二元塞式喷管。
背景技术
采用具有反推力功能的发动机可以大幅减少飞机降落时的滑跑距离,从而大大提高飞机的安全性。目前民用发动机已经普遍具备反推力功能,现役军用发动中仅有RB199发动机具有反推力功能,但其使用的是轴对称喷管,采用蚌式反推力装置,反推效率低。美国普惠公司曾研制过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收扩喷管,但由于结构复杂,没有投入使用。鉴于二元塞式喷管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可以根据发动机工作需要提供正推力或反推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包括筒体1、侧壁2、收敛段3、塞锥4、折流板5、作动筒6、滑梁7和连杆8,其中作动筒6、滑梁7和连杆8构成反推力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筒体1进口为圆形,出口为方形,中间均匀过渡;侧壁2和收敛段3紧固连接在筒体1上,侧壁2上有槽A和滑槽B;塞锥4为中空结构,其后部上下两面均设有槽C,两端有凸块D,并通过凸块D装入侧壁2上的槽A中实现塞锥4的固定;折流板5的末端和塞锥4的尾部铰接,在其内表面E上设有铰接点,和连杆8铰接;反推力控制机构中,作动筒6一端和塞锥4铰接,另一端和滑梁7铰接,滑梁7两端分别装入侧壁2上的滑槽B中,构成滑动副,同时滑梁7和连杆8铰接;连杆8穿过塞锥上的槽C,分别和滑梁7及折流板5铰接。
喷管正推力状态时,折流板5在反推力控制机构的控制下,贴合在塞锥4上,形成喷管流道的一部分;喷管反推力状态时,作动筒6的活塞杆伸出,推动滑梁7在侧壁2上的滑槽B中向后滑动,进而推动连杆8,使折流板5绕其末端的铰接点向远离塞锥4方向旋转,迫使燃气转向,实现反推力功能。
所述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其中:
1)筒体1数量为1件,侧壁2数量为2件,在喷管左右两侧对称布置,收敛段3数量为2件,在喷管上下两侧对称布置,塞锥4数量为1件,折流板5数量为2件,在塞锥4上下对称布置。
2)塞锥4两端的凸块D和侧壁2上的槽A形状相同,可以为矩形、梯形、六边形,且塞锥4每侧的凸块D和每件侧壁2上的槽A数目相同,为1个~4个。
3)作动筒6数量为2件~8件,在塞锥4的宽度方向中心面两侧对称布置,其水平中心面和塞锥4的水平中心面重合。
4)滑梁7数量为1件,其水平中心面和塞锥4的水平中心面重合。
5)连杆8和塞锥4上的槽C数量相同,均为4件、6件、8件、10件或12件,在塞锥4上下两侧等数量对称布置。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既能实现正推力,又能有效实现反推力功能。
附图说明
图1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示意图;
图2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正推力状态示意图;
图3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反推力状态示意图;
图4作动筒6、滑梁7和连杆8连接示意图;
图5作动筒6、滑梁7和连杆8连接示意图;
图6侧壁2示意图;
图7塞锥4示意图;
图8折流板5示意图;
图9滑梁7示意图;
A-侧壁2上的槽
B-侧壁2上的滑槽
C-塞锥4上的槽
D-塞锥4两端的凸块
E-折流板5内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反推力功能的二元塞式喷管,包括筒体1、侧壁2、收敛段3、塞锥4、折流板5、作动筒6、滑梁7和连杆8,其中作动筒6、滑梁7和连杆8构成反推力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筒体1进口为圆形,出口为方形,中间均匀过渡;侧壁2和收敛段3紧固连接在筒体1上,侧壁2上有槽A和滑槽B;塞锥4为中空结构,其后部上下两面均设有槽C,两端有凸块D,并通过凸块D装入侧壁2上的槽A中实现塞锥4的固定;折流板5的末端和塞锥4的尾部铰接,在其内表面E上设有铰接点,和连杆8铰接;反推力控制机构中,作动筒6一端和塞锥4铰接,另一端和滑梁7铰接,滑梁7两端分别装入侧壁2上的滑槽B中,构成滑动副,同时滑梁7和连杆8铰接;连杆8穿过塞锥上的槽C,分别和滑梁7及折流板5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60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滤清器支架及其定位工装
- 下一篇:用于改进压缩机再循环气门操作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