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乙胺嘧啶的新用途及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08707.8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8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易韬;周鸿鹰;赵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505 | 分类号: | A61K31/50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高芸;梁鑫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胺 嘧啶 用途 治疗 肿瘤 药物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乙胺嘧啶的新用途及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卵巢癌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隐匿,临床确诊时有大约75%的患者已属晚期。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30,000名新增卵巢癌患者,同期有超过140,000患者死亡。近年卵巢癌在中国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尽管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化疗已经使晚期卵巢癌患者受益,其五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徘徊在25~30%。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daraprim)是人工合成的非喹啉型抗疟药,中文别名为息疟定,达拉匹林,化学命名为2,4-二氨基-6-乙基-5-对氯苯基嘧啶;6-乙基-5-(4-氯苯基)-2,4-嘧啶二胺,分子式为C12H13ClN4,分子量:248.7114,CAS号:58-14-0。乙胺嘧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乙醇或氯仿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乙胺嘧啶的熔点为239~242℃,吸收系数为309~329。乙胺嘧啶分子结构式如下:
乙胺嘧啶可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因而干扰疟原虫的叶酸正常代谢,对恶性疟及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前期有效,常用作病因性预防药。此外,也能抑制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故可阻断传播。临床上用于预防疟疾和休止期抗复发治疗。1971年有人报导,口服抗疟药乙胺嘧啶因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成功地治疗了两例脑膜白血病病人。替莫唑胺联合乙胺嘧啶治疗脑垂体腺瘤能抑制肿瘤细胞增值,促进细胞凋亡。
至今,尚无关于以乙胺嘧啶为活性成分,或含有乙胺嘧啶的药物组合物应用于治疗卵巢癌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乙胺嘧啶的药物新用途。
本发明所提供的乙胺嘧啶的药物新用途是其在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中的新用途,尤其是治疗卵巢癌的药物中的新用途。
所述药物是以有效剂量的乙胺嘧啶为活性成分,加入药学上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而成的药剂。具体的可以制成口服制剂或者注射剂,通过口服、静脉输入和腹腔注射的方式给药。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尤其是治疗卵巢癌的药物组合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乙胺嘧啶,加入药学上的常规辅料制备而成的药剂。活性成分还可以配加其他抗肿瘤药增加协同增效的效果。
所述常规辅料包括药学领域常规的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吸附载体、润滑剂等。
以乙胺嘧啶为活性成分制备的治疗卵巢癌的药物可以制成口服剂、注射液等多种形式。上述各种剂型的药物均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方法制备。
附图说明
图1、不同浓度乙胺嘧啶在体外实验中对SKOV3细胞的影响
图2、不同浓度乙胺嘧啶在体内实验对卵巢肿瘤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实施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雌性BALB/C裸鼠由简阳达硕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乙胺嘧啶由sigma公司提供分子式为C12H13ClN4,分子量:248.7114,CAS号:58-14-0;DMSO为sigma公司提供纯度为>99.5%;DMEM培养基购自Gibio BRL公司;胎牛血清(FCS):购自Gibio BRL公司;丁胺卡那霉素购自sigma公司;消化用胰酶(Tyrisin)购自Invitrogen公司;
1.2试剂配制
DMEM完全培养基:在超净台内将超纯水400mL﹑10×DMEM 50mL、10%胎牛血清50mL和丁胺卡那霉素50mg依次加入500mL无菌瓶内,旋紧瓶盖,混匀后置4℃贮备。
1.3细胞培养
SKOV3细胞为贴壁生长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和丁胺卡那霉素的DMEM组织培养基中培养。传代时,从培养箱中取出培养瓶,吸掉培养基后,用无血清培养基洗涤2次,加入0.1%的胰酶,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收缩变圆后,加入完全培养基终止胰酶作用,并吹打使细胞分散脱落,收集液体,2000rpm,离心3分钟,细胞沉淀用完全培养基重悬,吹打均匀后分瓶培养。一般3天传代1次。
1.4MTT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观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87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