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再生活性炭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08893.5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5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慧娟;刘永杰;郭贺;储金宇;依成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B01J20/20;B01J1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冲 放电 等离子体 再生 活性炭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吸附分离和污染物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再生活性炭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人造资源,自从问世100多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目前,在环境保护和工业领域,AC作为吸附剂被大量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然而吸附饱和的AC通常被废弃、掩埋或烧掉,造成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AC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即通过相间转移作用,使污染物质从溶液相转移到固相(AC上),整个吸附过程不存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对于用作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吸附的AC在废弃后,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成本的角度,还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通过降解AC吸附的有机污染物质对其进行再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AC进行再生的循环利用也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AC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AC再生,是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在不破坏AC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将吸附于AC上的吸附质予以去除,恢复其吸附性能,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目前,国内外用于AC再生的方法包括: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溶剂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超临界流体再生法、超声波再生法、微波辐照再生法、(催化)湿式氧化再生法和光催化氧化再生法等,各种再生方法均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如AC的电炉热再生过程具有再生效率高、对吸附质无选择性的优点,但这种再生过程炭损失大,AC再生后机械强度下降,比表面积减小,且所需设备较为复杂,运转费用较高;AC生物再生的设备和工艺简单,但再生速度慢,再生时间长,对AC吸附容量的恢复有限,且不能用于再生吸附了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质的AC;溶剂法再生AC的损耗较小,但再生不彻底,易造成微孔堵塞,多次再生后的AC吸附性能明显降低,且该方法的针对性强,不适用于吸附了种类繁多污染物AC的脱附等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再生活性炭方法及装置,利用脉冲放电产生的高能电子、紫外光、高活性化学物种等物理、化学综合效应降解吸附于活性炭上的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实现活性炭的再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一种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活性炭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脉冲电源、反应器和载气系统;所述反应器包括上盖、外筒体和底座,所述外筒体位于上盖和底座之间,且彼此间连接;所述脉冲电源的输出端与上盖所设高压端接线口相连,所述载气系统的输出端与上盖所设进气口相连;所述外筒体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高压电极、活性炭放置层和地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电极为高压针电极,由固定在橡胶塞内的不锈钢注射器针头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注射器针头为七根12#不锈钢注射器针头,各针头间距为20mm。
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放置层由有机玻璃圆环和尼龙网粘制而成,且尼龙网位于有机玻璃圆环上面。
进一步的,所述地电极为不锈钢圆板。
进一步的,所述尼龙网和地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0mm。
进一步的,所述脉冲电源为正极性窄脉冲旋转火花隙式高压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载气系统包括气泵和流量计,所述流量计的输入端连接气泵,且输出端连接进气口。
一种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活性炭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再生的饱和活性炭平铺于反应器的外筒体中的尼龙网上,向反应器中注入水,封闭反应器;
(2)启动载气系统的气泵,调节流量计,闭合系统电路;启动脉冲电源,脉冲频率为0-150Hz,调输出电压为0-60kV,使高压针电极与地电极之间形成流光放电,放电再生时间为5-60min;
(3)断开系统电路,停止气泵,打开外筒体,取出活性炭,用去离子水冲洗、干燥,即可得再生后活性炭。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高压针电极(3)的各针头位于步骤(1)中所述水溶液的液面上方8mm处,所述流量计调至2L/min,脉冲频率为50Hz,电压为15-21kV,放电再生时间为6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88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