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缓冲阻尼力的电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08918.1 | 申请日: | 2014-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7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培龙;叶敏;徐建;刘启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和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02 | 分类号: | B66B5/02;B66B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39 重庆市九***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阻尼力 电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种设备安全系统,特种涉及一种厢式电梯触底的安全系统。
背景技术
厢式电梯是一种解决垂直运输的交通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现有的厢式电梯主要由曳引机、控制柜、轿厢、导轨等构成,实现较为迅速的上行和下行;为了实现上行和下行并安装相关设备,在建筑物或其他使用厢式电梯的地方会建设电梯井道,以实现顺利运行。
厢式电梯的上行和下行一般通过机械力牵引实现,结构较为复杂,由于使用环境、周期以及设备老化、质量等问题,均会造成电梯轿厢无约束或者有限约束的情况下下坠,具有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由轿厢刚性触底(直接降到井道底部)对乘坐者造成严重的危险,在井道底部设置缓冲装置;对于高速电梯缓冲装置为液压缓冲,对于低速电梯则一般采用缓冲弹簧的结构,而这么考虑主要是弹簧的弹性系数、行程与轿厢之间的关系,因此,高速电梯则不能采用弹性系数较大的弹簧,否则会有明显的刚性触底感觉,从而造成事故。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电梯缓冲构造进行改进,适于所有厢式电梯使用,在轿厢触底缓冲过程中阻尼力逐渐增大,且增大过程与普通弹簧相比迅速而平缓,实现下行缓冲的平顺性和具有足够的阻尼力,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增加缓冲行程和渐变的弹性系数,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变缓冲阻尼力的电梯系统,适于所有厢式电梯使用,在轿厢触底缓冲过程中阻尼力逐渐增大,且增大过程与普通弹簧相比迅速而平缓,实现下行缓冲的平顺性和具有足够的阻尼力,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增加缓冲行程和渐变的弹性系数,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变缓冲阻尼力的电梯系统,包括电梯厢体和缓冲总成,所述缓冲总成包括固定设置于电梯井底部用于防止电梯厢体刚性触底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于基础上的缓冲弹簧和支撑于缓冲弹簧顶部的缓冲板,所述缓冲板正对电梯厢体底部,所述缓冲弹簧为变节距弹簧;
进一步,所述缓冲弹簧的节距由下向上逐渐变大;
进一步,所述缓冲总成还包括还原阻尼组件;
所述还原阻尼组件包括缸体、阻尼活塞和与阻尼活塞固定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在缓冲组件被电梯厢体压缩后至回弹行程之间与缓冲组件接合,由阻尼活塞对缓冲组件形成还原阻尼。
进一步,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于基础上的缓冲弹簧和支撑于缓冲弹簧顶部的缓冲板,所述缓冲板正对电梯厢体底部;
进一步,与活塞杆相对在所述缓冲板上设有导向套和用于与活塞杆接合的还原阻尼力接合件,所述导向套以可轴向导向的方式外套于活塞杆,所述还原阻尼力接合件在缓冲弹簧被电梯厢体压缩至回弹行程之间与活塞杆接合,所述活塞常态接近缸体底部;
进一步,还原阻尼力接合件为以可沿活塞杆径向摆动的方式铰接于缓冲板上的接合杆,接合杆下端设有向内延伸的接合凸台,所述活塞杆上开有用于在接合杆下行后与接合凸台形成搭扣的接合凹槽;所述导向套上设有至少可用于径向通过接合凸台的通槽;
进一步,接合杆通过重力垂直向下,接合凸台向内延伸入导向套并延伸距离使接合凸台内端部能够伸入接合凹槽;所述导向套上用于通过接合凸台的通槽在导向套的切向对接合凸台形成限位。
进一步,所述接合凸台下端面为由外向内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活塞杆顶端为锥台结构;
进一步,所述接合凹槽为环绕活塞杆的环形槽;
进一步,所述接合凹槽的下边沿低于缓冲弹簧极限压缩时接合凸台的轴向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变缓冲阻尼力的电梯系统,缓冲弹簧采用变节距弹簧,在轿厢触底缓冲过程中阻尼力逐渐增大,且增大过程与普通弹簧相比迅速而平缓,实现下行缓冲的平顺性和具有足够的阻尼力,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增加缓冲行程和渐变的弹性系数,可形成自动调整弹簧力这一关键性能参数的技术方案,可适用于高速电梯使用,具有随时动态应用的效果,使得轿厢触底前以及接触缓冲组件的瞬间的舒适性和可靠性得到有效提高,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和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和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89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