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睡眠中的呼吸状态及自动唤醒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09274.8 | 申请日: | 2014-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3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尚佐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江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8 | 分类号: | A61B5/08;G08B2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睡眠 中的 呼吸 状态 自动 唤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学、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监测睡眠中的呼吸状态及自动唤醒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身体健康的保养,睡眠质量是人们近来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很多人由于晚上睡眠质量不好,从而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造成这一原因的多为打鼾症。打鼾症,俗称打呼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不以为然,还有人把打呼噜看成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鼾症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打鼾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严重时会引起呼吸骤停,轻则影响睡眠质量,重则影响身体健康。而人们发现在打鼾时,把打鼾人短暂唤醒,就会停止打鼾,这样既不影响打鼾人的睡眠,也不必再受打鼾症的困扰。但是目前治疗打鼾症还停留在服药与保健品层面上,不仅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且服药对身体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监测睡眠中的呼吸状态及自动唤醒的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呼吸音响及频率的检测模块、智能终端音响模块、智能终端腕带振动模块,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模块的数据输出端连接智能终端音响模块的数据输入端,同时连接智能终端腕带振动模块的数据输入端,智能终端音响模块安装在家庭内部,智能终端腕带振动模块佩戴在睡眠人的手腕上。
进一步,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模块,用来监测人在睡眠中的呼吸状态,采集处于睡眠状态中人的呼吸音响及频率的数据。
进一步,智能终端音响模块,安装在家庭内部中,与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模块相连接,一旦呼吸音响及频率超出安全数值范围,根据检测模块的提示会发出轻微音响,予以唤醒睡眠者。
进一步,智能终端腕带振动模块,佩戴在睡眠者的手腕上,与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模块相连接,一旦呼吸音响及频率超出安全数值范围,根据检测模块的提示会发出轻微振动,予以唤醒睡眠者。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1.安全、健康;2.便捷、智能;3. 识别率灵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框图;图2为本发明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监测睡眠中的呼吸状态及自动唤醒的装置,包括呼吸音响及频率的检测模块、智能终端音响模块、智能终端腕带振动模块等,通过以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为技术基础,监测人在睡眠中的呼吸状态,采集处于睡眠状态中人的呼吸音响及频率的数据,一旦超过安全数值,将通过安装在家庭内部的智能终端音响模块及佩戴在手腕上的智能终端腕带振动模块予以唤醒,有助于使人处于安全健康的睡眠状态之中。
所述呼吸音响及频率的检测模块,是一种用来监测人在睡眠中呼吸状态的系统,采集处于睡眠状态中人的呼吸音响及频率的数据。
所述智能终端音响模块,是一种唤醒模块,与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模块相连接,一旦呼吸音响及频率超出安全数值范围,根据检测模块的提示会发出轻微音响,予以唤醒睡眠者。
所述智能终端腕带振动模块,同样是一种唤醒模块,佩戴在睡眠者的手腕上,与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模块相连接,一旦呼吸音响及频率超出安全数值范围,根据检测模块的提示会发出轻微振动,予以唤醒睡眠者。
如图2所示,呼吸音响及频率检测模块1用来监测睡眠者的呼吸状态,采集呼吸音响及频率,一旦超过安全数值范围,将提示指令传给智能终端音响模块2与智能终端腕带振动模块3,分别发出轻微响声和轻微振动,予以唤醒睡眠者。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江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江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92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