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作抗肥胖剂的化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17219.3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6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宁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1/06 | 分类号: | C07D401/06;A23F3/18;A23L1/30;A61K31/517;A61P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84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作 肥胖 化合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化学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用作抗肥胖的化合物。
背景技术
肥胖是现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脂肪的过量摄取。此外已知,脂肪的过量摄取不仅会产生肥胖症状,而且还会产生起因于肥胖的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症状。在内脏脂肪型肥胖的基础上再加上高血糖·高血压·脂质异常中的任何2项以上的状态,被称为代谢综合症(内脏脂肪综合症),由于产生心脏病、脑中风症状的危险性很高,所以近年来被视为问题。作为针对肥胖的治疗药,例如罗氏鲜(Xenical)(注册商标)作为肥胖改善药在市售,罗氏鲜(Xenical)是利用脂肪酶抑制活性而具有抑制从肠道吸收脂肪的作用,但报道有脂肪便、排便次数增加、软便、腹泻、腹痛等副作用,难于说一定安全。
为了预防肥胖,通过限制饮食来减少摄取热量虽然是有效的手段,但必须接受严格的营养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难于实行。因此认为,安全且健康地抑制来自饮食的脂肪被体内吸收,从治疗肥胖及与此相关的疾病或者从增进健康的目的来看,是实际有用的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证明安全且对人体有效的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开发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作为抑制餐后血清中性脂肪值升高的食品原料,已将通过胰脂肪酶抑制来抑制脂肪吸收的球蛋白分解物、与三酰基甘油具有不同的消化吸收特性的二酰基甘油、由鱼油精制而成的二十碳五烯
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作为特定保健用食品而销售。
此外,来自植物的脂肪酶抑制活性物质最近也日渐受到关注,特别是关于具有脂肪酶抑制活性的多酚类,已报道了配合来自植物树皮的单宁、豆科植物豆茶决明中含有的单宁类、类黄酮类及其糖苷、绿茶中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脂质吸收抑制食品,由菜椒、丛生口蘑、南瓜、舞茸、羊栖菜、绿茶、乌龙茶等的水提取物组成的脂肪酶抑制剂,以黄酮及黄酮醇类、羟基苯甲酸类(没食子酸)、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罗望子的原花青素为有效成分的抗肥胖剂等。并且已知葡萄种子提取物的脂肪酶抑制作用、来自五层龙的多酚的脂肪酶抑制作用和对大鼠的抗肥胖作用、乌龙茶提取物对小鼠的抗肥胖作用等。此外还有关于茶中含有大量儿茶素类,其成分大多被分离·鉴定、含有来自茶的成分的脂肪酶抑制剂的报道。其中,已知作为红茶、乌龙茶的色素而已知的茶黄素,与其分子内没食子酸酯基的数量成比例地显示强的脂肪酶抑制活性。但是,这些茶黄素类的含量、比率因茶的种类而不同。
此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物质,通过抑制在小肠上皮上存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延缓糖质的分解·吸收,具有血糖值升高抑制作用。因此,α-葡萄糖苷酶抑制物质对于由慢性高血糖症引起的糖尿病、肥胖症等各种疾病有用。
自从1933年在麦芽成分中发现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来,发现了大量来自小麦、豆类等植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物质。1966年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分离出了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野尻霉素,并确定了其结构。已知作为其类似物的1-脱氧野尻霉素从桑叶的提取物中得到,其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公开了不使其活性降低的提取方法。
此外还报道,从网状五层龙(KothalaHimbutu)的根的提取物中分离的具有亚砜的带有13员环环多醇结构的物质,具有麦芽糖酶抑制活性。此外还报道,作为从牵牛花、紫薯的根中分离出的花色素苷化合物,被二酰化后生成的花葵素、矢车菊素、芍药素的3-槐糖苷-5-葡萄糖苷(3-sophoroside-5-glucoside)具有麦芽糖酶抑制活性。此外确认,在茶叶中含有的茶双没食子儿茶素A(TheasinensinA)、具有没食子酰基的茶黄素衍生物、含有表阿夫儿茶精没食子酸酯作为结构单元的原花色素等具有麦芽糖酶抑制活性。但是,具有没食子酰基的茶黄素衍生物虽然具有麦芽糖酶抑制活性,但茶叶中的含量为0.1~0.2%,非常少。
已报道红茶的茶黄素及绿茶的儿茶素类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非专利文献8),并且确认,在儿茶素类中3位上有没食子酰基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以下称为“EGCG”)、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具有活性,在茶黄素类中茶黄素-3-O-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3’-二-O-没食子酸酯具有活性。关于红茶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对其分离物进行了分析,已知通过发酵而进行聚合的高分子组分也有活性。
另一方面,已知在制造红茶、乌龙茶的发酵过程中,在茶叶的多酚氧化酶等酶的作用下,儿茶素或没食子酸等多酚类发生缩合,形成具有苯并环庚三烯酚酮环的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宁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宁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72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