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碳零排放循环制取氢气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17265.3 | 申请日: | 2014-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4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苏会波;程军;周俊虎;岑可法;林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C12M1/107;C12M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杨国强;张淑珍 |
地址: | 1000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碳零 排放 循环 制取 氢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化工反应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低碳零排放循环 制取氢气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氢气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载体(122KJ/g),被认为是未来的主要能源 之一。许多物理化学制氢方法,如蒸汽重整和电解水等,需要高温 (>850℃)和能量输入。相比之下,利用微生物发酵的生物制氢方法由 于能量输入较低且反应条件温和而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产氢率和高成本底物是生物制氢发展和应用 的两大瓶颈。特别地,传统的生物质暗发酵产氢的产氢率低和能源转化 效率低,发酵尾液中含有大量有机酸和醇类,既浪费了能量又污染了环 境。例如,CN103667352A公开了一种以有机废水为菌种的生物制氢方 法,将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污泥在80℃的条件下进行10分钟的热处理 后作为菌种,将可溶性淀粉和营养液作为反应底物,控制一定温度进行 发酵产氢。CN103627729A公开了一种玉米芯发酵制氢的方法,该方法 以牛粪堆肥为暗发酵菌种,用N2吹扫反应器剩余空间中的氧气,用医用 橡胶塞密封,进行恒温发酵制取氢气。CN101920258B公开了一种有机 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系统,将厌氧发酵、沼气发酵、CO2吸收和固定、 沼液处理、能源草种植相结合,该方法可用于对有机废气物和生活垃圾 进行处理。然而,上述发明使用的单纯厌氧制氢的产率有限,暗发酵制 氢的理论最大产氢率是4molH2/mol葡萄糖(乙酸是唯一底物),且由 于菌体的生长和其他挥发性有机酸(丙酸、丁酸等)的生成,暗发酵的 实际产氢率只有2-3molH2/mol葡萄糖。而且发酵液中有大量有机酸无 法利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CN101920258B虽然通过沼气发酵和 CO2吸收对发酵液中有机酸和CO2进行了部分利用,但依然存在底物转 化率和产氢率偏低的问题。此外,该系统仅是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系统 和方法,并没有对产氢率、能源转化效率、污染物去除率以及CO2减排 率等具体参数和实际运行效果进行说明。
此外,也有些学者利用暗光发酵耦合产氢的方式提高产氢效率。如 CN100532566C将生物质及固体有机废弃物水解、酸化,生成丙酮酸、 短链脂肪酸和少量H2、CO2,然后丙酮酸和短链脂肪酸混合物在发酵产 氢细菌作用下生成大量氢气,并得到小分子有机酸副产物乙醇、乙酸、 丙酸和丁酸,然后将小分子有机酸乙醇、乙酸、丙酸和丁酸接种光合产 氢细菌后在光合作用下继续生成氢气。CN202576411U公开了利用暗-光 发酵耦合产氢模拟反应装置,通过周期性的暗-光照明,实现暗-光发酵耦 合产氢。这种发酵方式提高了产氢效率,但仍有大量温室气体CO2排放 到环境中,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就底物而言,生物制氢可使用的底物广泛,既可以是淀 粉、纤维素类等可再生生物质,也可以是海洋微藻等富含糖类的生物质。 然而,常规底物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的价格昂贵,严重地限制了生物制 氢的发展和应用。相比之下,海洋微藻具有如下优点:(1)生长速度很 快,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生物质;(2)可以在海洋中生长,不占用陆 地面积,不消耗淡水资源;(3)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对环境因素如温度、 pH值、盐度等具有较宽的耐受范围;(4)可以利用电站烟气中的CO2作为碳源迅速生长,实现很高的脱碳效率,同时对烟气中的SOX和NOX也会有一定的脱除效果;(5)微藻的生物质可被用于生物能源转换(例 如,利用微藻固定的糖类制取氢气,或利用微藻固定的脂肪类生产生物 柴油)。因此微藻是在减少CO2的排放的同时进行生物能源转化的良好生 物反应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生物产氢工艺中产氢效率低下、发酵尾液中含有大量 小分子有机酸且尾气中含有的温室气体CO2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 以微藻生物质作为发酵底物的低碳零排放循环制取氢气的装置,所述装 置包括:
预处理设备、暗发酵反应器、固液分离设备、光发酵反应器、气体 分离设备和微藻生长反应器;
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72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核酸扩增反应装置和核酸扩增方法
- 下一篇:一种莜香保健白酒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