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17938.5 | 申请日: | 2014-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2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桥谷佳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F16H57/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传递 装置 组装 结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特别是涉及在壳的支撑孔中支撑旋转轴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安装于汽车等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构成为:构成变速机构的旋转轴和换挡轴支撑于壳的支撑孔中。作为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已知如下:在壳的隔板中形成引导部,由此在将作为旋转轴的倒挡轴组装到壳时,倒挡轴的端部被引导部引导到支撑孔中(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03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中,必须在壳的隔板形成用于将倒挡轴的端部引导到支撑孔中的引导部,因此有壳的结构复杂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能避免壳复杂化,并且能提高组装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变速机构,其通过啮合离合器将配置于旋转轴上的且可旋转的多个变速齿轮有选择性地连接到上述旋转轴进行变速;换挡轴,其配置为与上述旋转轴平行,且通过在其轴方向移动使上述啮合离合器动作;第1壳,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侧;第2壳,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侧,在与上述第1壳之间收纳上述变速机构和上述换挡轴;第1轴承,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的一端部侧与上述第1壳之间;以及第2轴承,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的另一端部侧与上述第2壳之间,上述第1壳具备第1隔板,上述第1隔板具有:第1轴承保持孔,其保持上述第1轴承;以及第1换挡轴滑动孔,其支撑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并且使得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能滑动,上述第1隔板在与上述旋转轴及上述换挡轴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2壳具备第2隔板,上述第2隔板具有:第2轴承保持孔,其保持上述第2轴承;以及第2换挡轴滑动孔,其支撑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得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能滑动,上述第2隔板在与上述旋转轴及上述换挡轴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在将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的过程中,按照将预先组装到上述第1壳的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后,将预先组装到上述第1壳的上述旋转轴的上述第2轴承插入到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上述第2轴承、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以及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作为本发明的第2方式优选如下,具备:多个上述换挡轴;以及与该多个换挡轴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在将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的过程中,按照将多个上述换挡轴中的至少2个换挡轴同时插入到与该换挡轴对应的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多个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和多个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
作为本发明的第3方式优选如下,具备:多个上述旋转轴;与该多个旋转轴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1轴承和多个上述第2轴承;以及与多个上述第2轴承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在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中的过程中,将多个上述第2轴按照一定的时间差分别插入到与该多个第2轴承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多个上述第2轴承和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作为本发明的第4方式优选如下,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的入口配置于比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入口靠上述第1壳侧。
作为本发明的第5方式是具有上述的组装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包含:第1工序,将预先安装有上述第1轴承和上述第2轴承的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组装到上述第1壳;第2工序,将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以及第3工序,将上述第2轴承插入到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在第2壳接合到第1壳的过程中,首先,将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此时,预先安装于旋转轴的另一端部侧的第2轴承还没有插入到第2壳的第2轴承保持孔。
因此,能容易地将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换挡轴滑动孔而不会干扰旋转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79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