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速HEVC编码速度的级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19598.X | 申请日: | 2014-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9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宋利;沐方顺;杨小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19/13 | 分类号: | H04N19/13;H04N19/176;H04N19/103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徐红银,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速 hevc 编码 速度 级联 方法 | ||
1.一种加速HEVC编码速度的级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输入帧进行预编码,得到最优宏块划分结果;
首先利用H.264编码器对输入帧进行预编码得到该帧的最优宏块划分结果,在预编码过程中,编码器的框架采用H.264/AVC的混合编码框架,输入参数为当前帧和HEVC的重建帧,HEVC的重建帧将会被作为当前帧的参考帧;
步骤2,将H.264/AVC的最优宏块划分映射为HEVC模式集;
通过映射的方法将H.264/AVC获得的最优宏块划分的结果映射为HEVC的最优可能模式集;对于不同大小的CU,分别采取不同的映射模式来分别获取HEVC的模式集:
A.64×64层
对于64×64的CU,仅使用SKIP和2N×2N的预测模式;
B.32x32层
对于32×32的CU,依据该CU内的四个MB的类型将CU分成五种不同的类型,对于每种类型的CU,设计不同的映射关系以保证映射出来的集合最符合该CU的特征;
C.16×16和8×8层
对于16×16和8×8的CU,分别采取不同的映射关系来获得最优的PU模式集;
步骤3,使用HEVC编码器来遍历映射不同大小CU的PU模式集,利用率失真优化获得最佳的CU和PU模式;
步骤2所述的B中:五种CU的模式和其对应的映射如下所示:
a)当前CU中包含3个或者4个模式为Inter16×16的MB时,仅检测当前CU的Inter2N×2N模式;
b)当前CU中左边两个MB的模式均为Inter16×16时,仅检测当前CU的Inter2N×2N和Inter2N×N模式;
c)当前CU中右边两个MB的模式均为Inter16×16时,仅检测当前CU的Inter2N×2N和InterN×2N模式;
d)当前CU中的四个MB的模式均为Intra16×16时,仅检测当前CU的Intra2N×2N模式;
e)对于其他情况,所有的模式都将会被检测以判断当前CU最适合的预测模式;
步骤2所述C中:
对于16×16和8×8的CU,采取不同的映射关系以得到最适合的PU集,具体的映射模式为:
a)对于16×16的CU,H.264/AVC的SKIP模式映射为HEVC的SKIP/Merge模式;16×16模式映射为2N×2N和SKIP/Merge模式;H.264/AVC的16×8模式映射为HEVC的SKIP/Merge、2Nx2N模式、2NxN上下对称模式、2NxnU和2NxnD组成的上下不对称模式;H.264/AVC的8×16模式映射为HEVC的SKIP/Merge、2Nx2N模式、Nx2N左右对称模式、nRx2N和nLx2N组成的左右不对称模式;对于8×8,HEVC将会检测所有的模式除了Intra和16×16模式,对于H.264/AVC中的Intra模式,HEVC将会检测所有模式;
b)对于8×8的CU,H.264/AVC的SKIP模式映射为HEVC的SKIP/Merge模式;16×16模式映射为2N×2N和SKIP/Merge模式;H.264/AVC的16×8模式映射为HEVC的SKIP/Merge、2Nx2N模式、2NxN上下对称模式、2NxnU和2NxnD组成的上下不对称模式;H.264/AVC的8×16模式映射为HEVC的SKIP/Merge、2Nx2N模式、Nx2N左右对称模式、nRx2N和nLx2N组成的左右不对称模式;对于8×8,HEVC将会检测所有的模式除了Intra模式,对于H.264/AVC中的Intra模式,HEVC将会检测所有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959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LTE系统的信号发射方法
- 下一篇:基于蓝牙的室内物品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