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浓度煤层气或瓦斯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20861.7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0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宋正昶;张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K7/00 | 分类号: | F01K7/00;F01K17/02;F22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江苏省徐州市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度 煤层气 瓦斯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气发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浓度煤层气或瓦斯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煤层气(瓦斯)资源丰富,距地表以下2000m内的储量约为35万亿m3,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但我国煤矿煤层气(瓦斯)利用率很低。根据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煤层气(瓦斯)抽采量156亿立方米,利用66亿立方米,利用率仅为42.3%,主要原因在于(1)煤层气(瓦斯)浓度低。我国50%以上的抽采煤层气(瓦斯)浓度在10%以下,其中又有大部分浓度低于5%。现有的内燃机发电技术要求浓度必须大于8%,才能保证稳定运行;燃气轮机技术要求煤层气(瓦斯)浓度更高,需达到40%以上,才能正常燃烧发电;(2)煤层气(瓦斯)参数波动大。随着抽采过程的进行,煤层气(瓦斯)浓度和产量波动较大。煤层气(瓦斯)抽采过程中,浓度高时可以达到80%,低时在5%以下,经常导致内燃机、燃气轮机等现有发电机组长期停机。因此,内燃机、燃气轮机等现有低浓度煤层气(瓦斯)发电技术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煤矿煤层气(瓦斯)浓度低和波动大的特点,导致我国煤矿煤层气(瓦斯)利用率偏低。
在成功研发了低浓度煤层气(瓦斯)燃烧器和低浓度煤层气(瓦斯)锅炉的基础上,结合螺杆动力发电技术,发明低浓度煤层气(瓦斯)发电技术,满足矿区对热电冷的用能需求。和现有技术相比,使煤层气(瓦斯)可利用浓度大大降低,对我国煤层气(瓦斯)浓度低和波动大的特点具有优良的适应能力,同时具有效率高、污染小的优势,将大大提高我国煤层气(瓦斯)的利用率,从而以利用促抽采,对保障煤矿安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将多孔介质燃烧技术、低浓度煤层气(瓦斯)锅炉技术与螺杆膨胀动力机组相结合,实现低浓度煤层气(瓦斯)燃烧与发电,使低浓度煤层气(瓦斯)的可利用浓度降低到3%,对煤层气(瓦斯)浓度、成分和流量的波动有较好的适应性,将大大提高低浓度煤层气(瓦斯)的利用率。同时,该技术可以实现热电冷联供,满足矿区对蒸汽、热、电、冷的需求,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总能利用效率提高到8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浓度煤层气或瓦斯发电系统,解决了现有煤层气(瓦斯)发电系统对低浓度煤层气(瓦斯)利用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蒸汽锅炉,低浓度煤层气(瓦斯)通过低浓度煤层气(瓦斯)燃烧器燃烧,在低浓度煤层气(瓦斯)锅炉炉膛内释放-热量,加热给水,锅炉连接螺杆膨胀机,锅炉产生低压的饱和蒸汽进入螺杆膨胀机,螺杆膨胀机将热能转换成动力,带动发电机发电,做完功的乏汽一部分进入供热换热器内,释放出的热量被供热循环水带走,乏汽凝结成水后进入凝汽器热井,做完功的乏汽另一部分进入大气式凝汽器,凝结成凝结水,释放的热量被循环冷却水带走,凝结水经给水泵输送至省煤器中,水在省煤器内吸收低浓度煤层气(瓦斯)燃烧产生的烟气的热量升温后,进入锅炉内被加热变成饱和蒸汽再次进入循环过程。
进一步,所述锅炉为燃烧低浓度煤层气(瓦斯)的低压蒸汽锅炉。
进一步,所述大气式凝汽器当需要供热时,采用大气式除氧方法除去凝结水含有的氧气,当不需要供热时,采用真空除氧方式。
进一步,所述供热换热器的热源是锅炉出口的饱和蒸汽,或者是螺杆膨胀机中间抽汽。
进一步,当低浓度煤层气(瓦斯)流量大,锅炉汽源稳定时,采用汽轮发电机代替螺杆膨胀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低浓度煤层气(瓦斯)发电系统大大提高了煤层气(瓦斯)利用率和能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低浓度煤层气或瓦斯发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蒸汽锅炉,2.螺杆膨胀机,3.发电机,4.供热换热器,5.供热循环水泵,6.大气式凝汽器,7.冷却水循环泵,8.给水泵,9.省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08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