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浓缩液深度处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21418.1 | 申请日: | 2014-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6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曙;熊建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世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杨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浓缩 深度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浓缩液深度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卫生填埋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而在其堆放及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是否达标排放则是衡量该填埋场是否为卫生填埋的重要指标之一。垃圾渗滤液具有复杂的成分,含有多种污染物质,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如不加以处理,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垃圾渗滤液主要产生于垃圾贮坑,由垃圾在贮坑内堆酵过程中沥出的垃圾组分间隙水,有机质腐烂生成水和部分解析吸附水组成。垃圾渗滤液的产量主要受垃圾的成分、水分、贮存时间及天气的影响,其中厨余和果皮类垃圾含量是影响渗滤液水质和水量的主要因素。该种废水主要具有以下水质特点: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氨氮浓度高、重金属浓度高、总溶解性固体含量高、色度高且有恶臭。
目前我国有生活垃圾填埋场近1000座,大部分的渗滤液处理设施都不够完善,经处理后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即COD<300mg/L)的比例仅约10%,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更是不超过5%。
在现阶段垃圾渗滤液处理市场上较为成熟的处理工艺中,系统多采用厌氧+好氧MBR生化组合工艺作为前端处理。尽管这一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废水中多项目标污染物浓度(如COD、氨氮、总氮、总磷等),但其出水仍往往无法满足常规排放标准。以COD这一主要控制指标为例,渗滤液经生化处理后的浓度在600~800mg/L左右,无法满足污水纳管标准和排放标准中分别规定500mg/L、100mg/L、60 mg/L的浓度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在生化系统后端设置深度处理工艺确保排放水的稳定达标。
在现有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中,较常规的有“纳滤+反渗透”工艺,其主要工艺流程为:经生化处理后的出水经纳滤浓缩分离,分别产生原水量85%的清液和15%的浓液,其中清液的COD约为120mg/L,仍无法直接排放;因此分离后的清液经反渗透进行再次浓缩分离,出水可直接外排,而纳滤分离后的浓液与反渗透后的浓液由于已无法处理,只能采取回喷炉膛、回灌填埋场或外运处理等方式处置,此部分约占总处理水量的40%。上述常规的“纳滤+反渗透”工艺流程存在以下问题:
1. 产生浓液量大:“纳滤+反渗透”工艺中,经纳滤后的清液进入反渗透膜进行再次浓缩分离,分离后的清液外排,而浓液则与纳滤分离过程中的浓液合并进行后续处置。该种流程导致需后续处置的浓液量大,约占深度处理水量的40%。由于目前为止并没有较为合理的浓液处理技术,只能采用较为原始的方式(如回喷炉膛、回灌填埋场等)进行处置,在这些处置过程中,污染物又再一次进入环境系统,形成二次污染;
2. “纳滤+反渗透”工艺能耗大,运行及投资费用高:常规“纳滤+反渗透”工艺经纳滤出水后,清水进入下一步反渗透膜过滤,处理水量大,而膜分离主要是通过机械动力作用,故水量大则直接导致运行能耗及费用的提高;并且传统工艺中使用的纳滤及反渗透技术均为膜分离技术,即涉及到膜的定期更换及清理等投资及人工费用,使其工艺成本也相应增加;
3. 浓液处理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由于“纳滤+反渗透”常规工艺中产浓液量大,远远超过了回灌或回喷的需求负荷,使得多余的浓液无法得到妥善处置,从而造成二次污染;
4. 由于纳滤和反渗透均为物理分离,该技术无法降解目标污染物,只能将其进行浓缩或转移,因此传统的深度处理工艺无法有效降低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的污染物负荷;此外由于反渗透工艺将大部分盐度截留于浓液内,故若采用浓液回灌工艺,则上述难降解的污染物及盐度均将在系统中不断循环积累,使得处理负荷不断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常规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通过高效生化、高级氧化、催化还原等技术对经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进行深度处理,不仅使出液满足相应排放标准,而且还克服了传统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中所存在的上述弊端,真正实现零浓缩液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浓缩液深度处理系统,主要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世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世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14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酸钠激发粉煤灰混凝土循环利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处理含铀废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