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及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29954.6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1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郭雪松;刘俊新;刘锦伟;孙聚龙;肖本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循环 一体化 氧化 操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法处理污水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沟工艺运行较为节能、耐冲击负荷,且对有机物、总氮、氨氮等污染物拥有较好去除效果,已在众多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但氧化沟工艺主要是占地面积较大和运行能耗偏高。
针对氧化沟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开发的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技术,它将传统氧化沟的曝气净化与混合液的沉淀/分离合并一体,实现了污泥的无泵回流;将传统氧化沟的平面循环改为立体循环,该技术与传统氧化沟技术相比减少了占地面积和回流的运行能耗。
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的污泥回流是关键技术单元,如何提供回流的动力形成自动回流以及如何控制污泥回流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发明了强化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污泥回流的调控设备,用于强化固液分离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由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主沟和固液分离器组成,本发明所提供的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可有效的解决污泥回流的动力和控制泥水的进入量。
所述固液分离器为一箱体,与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的主沟相连,该固液分离器由固液分离器箱体、设置在固液分离器箱体内的混合液进入堰、管道、污泥回流口和设置在主沟内的水下推进器组成。所述混合液进入堰设置在固液分离器箱体与主沟的连接面上的水面位置,所述混合液进入堰上设置有通向固液分离器箱体远离主沟端的管道,所述污泥回流口位于固液分离器箱体与主沟相连面的下部,所述水下推进器安装在主沟中,位于污泥回流口的前方。
所述混合液进入堰为可调节堰,堰板可调节高度,通过调节堰板高度控制泥水的进入量。进入堰内的混合液通过管道流到固液分离器箱体与主沟的远离端,而将混合液通过管道流到固液分离器箱体与主沟远离端可防治固液分离器后端污泥不流动。
所述管道的倾斜度为30-60度,距离固液分离器与主沟远离端边壁0.5-2m。
所述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的操作步骤如下:
1、污水进入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主沟经活性污泥处理后,进入固液分离器泥水分离,清水排掉;
2、主沟的泥水混合液通过混合液进入堰,经过管道输送到固液分离器箱体与主沟远离端,其流量通过堰板的高度进行控制;
3、泥水在固液分离器分离后,沉淀污泥通过污泥回,口回流到主沟,水下推进器推动水流方向远离固液分离器,提供沉淀污泥回流的动力,且动力可控。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系统构造简洁,运行操作与维护十分简单;
2、本发明所述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可省去刮泥机,节省投资;
3、泥水的进入量和回流动力均可控,提高了固液分离器的稳定性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平面示意图
Ⅰ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主沟 Ⅱ固液分离器
1混合液进入堰 2管道 3沉淀污泥回流口 4水下推进器 5固液分离器箱体 6进水口 7出水口 8转刷 9隔板
图2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立剖面示意图。
Ⅰ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主沟 Ⅱ固液分离污器
1混合液进入堰 2管道 3沉淀污泥回流口 4水下推进器 5固液分离器箱体 6进水口 7出水口 8转刷 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及操作方法
一种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由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主沟I和固液分离器Ⅱ组成。
所述固液分离器Ⅱ,由混合液进入堰1、管道2、沉淀污泥回流口3、水下推进器4和固液分离器箱体5构成。
混合液进入堰1位于固液分离器Ⅱ与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主沟I相连面的上部水面位置,为可调节堰,堰板可调节高度,进入堰内的混合液通过管道2流到固液分离器箱体5与主沟远离端,管道2的坡度为45度,距离固液分离器与主沟远离端边壁1m。
沉淀污泥回流口3位于固液分离Ⅱ与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主沟I相连面下部,从池底开始往上开缝,开缝的高度为水深的1/15。在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主沟I中回流口3的前端安装水下推进器4,水下推进器4推动水流方向为远离固液分离器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99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EGSB厌氧反应器
- 下一篇:一种去除水中氟化物的一体化净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