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电机转子通风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1076.1 | 申请日: | 2014-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0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胡德剑;王建立;王黔;杨国龙;冯天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24 | 分类号: | H02K3/24;H02K1/32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618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电机 转子 通风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发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电机转子通风槽结构。
背景技术
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它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械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发电机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发电机的形式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因此,其构造的一般原则是:用适当的导磁和导电材料构成互相进行电磁感应的磁路和电路,以产生电磁功率,达到能量转换的目的。
发电机通常由定子、转子、端盖及轴承等部件构成。定子由定子铁芯、线包绕组、机座以及固定这些部分的其他结构件组成,定子铁芯是定子的主要磁路,定子铁芯由扇形冲片、通风槽片、齿压板、拉紧螺栓、托块、定位筋等部件组成,机座是用来固定定子铁芯的,对于悬式发电机,机座用来承受转动部分的全部重量,定子铁芯是发电机磁路的一部分;发电机的机座主要作用是,作为定子铁芯叠片的支撑结构;承受定子的扭矩,并将其传至底脚;构成冷却气体的通道;构成轴承,机架和冷却器的支撑结构;转子由转子铁芯绕组、护环、中心环、滑环、风扇及转轴等部件组成。发电机通过轴承及端盖将定子、转子连接组装起来,使转子能在定子中旋转,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从而产生感应电势,通过接线端子引出,接在回路中,便产生了电流。
现有技术转子槽底副槽通风系统横截面通常包括槽底垫条、转子绕组、楔下垫条、阻尼绕组和转子槽楔,在这种冷却系统中,冷却转子绕组所需的气体由转子本体两端进入槽底副槽中,经过径向直风道,从转子槽楔上的出风口排入气隙。
公开号为CN 202197171U,公开日为2012年04月18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气体由冷却器出来进入电机端部,经轴流式风扇加压后进入转子,分成三个通道进行冷却:第一通道采用对径向通风冷却,冷风由副槽进入,通过两排径向出风孔排出,然后再进入气隙,第二通道采用轴向通风冷却:冷风沿轴向,由进风孔进入,出风孔排出,再进入气隙,第三通道,冷风由转子端部进风孔进入,冷却端部后,再从端部出风孔进入气隙。
该专利文献公开的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通风结构,冷风由副槽进入,通过两排径向出风孔排出,然后再进入气隙,形成转子槽内径向直通风,加之第二通道采用轴向通风冷却,第三通道,冷风由转子端部进风孔进入,冷却端部后,再从端部出风孔进入气隙,形成一种交替通风冷却结构,整个转子通风结构相当复杂,而且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冷却风会产生相互影响,导致整个通风冷却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发电机转子通风槽结构,本发明将通道下部的进风口沿冷却风风向倾斜布置,能够有效减小通道进风口所受到的进风阻力,增大了冷却气体进入通道的进风流速,经通道下部进风口的冷却气体进入“S”形通风道后就会形成紊流,使通风冷却效果大幅提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发电机转子通风槽结构,包括槽底垫条、转子绕组、楔下垫条、阻尼绕组和转子槽楔,转子绕组由多个铜排和匝间绝缘构成,铜排由多根铜导线并排而成,所述槽底垫条、转子绕组、楔下垫条、阻尼绕组和转子槽楔上均开有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绕组轴向上至少开有一个与通风孔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任意两个相邻铜排在转子绕组轴向上形成所述通道,所述通道下部的进风口沿冷却风风向倾斜布置,所述通道的上部至少设置有一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所述通道上部铜排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在转子绕组轴向上形成所述“S”形的通风道。
所述通道为两个。
所述通道为多个,多个通道并排布置。
所述槽底垫条与最下边冷却气体进入口的铜导线对应布置。
所述“S”形通风道为多个,多个“S”形通风道在转子绕组轴向上首尾相连。
还包括副槽,所述副槽与所述通道贯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10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