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路面边部集中排水的土路肩盲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1240.9 | 申请日: | 2014-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2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健;江兴旺;倪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3F5/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面 集中 排水 土路 肩盲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路排水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面边部集中排水的土路肩盲沟系统。
背景技术
路面边部集中排水的技术,是在路基边缘的土路肩位置设立集水和泄水装置,起到将路面的雨水截流后集中排放的效果。该技术的运用可有效消除路面雨水对填方路基边坡的冲刷危害,减少了路堤边坡防护的压力,可有效减少边坡防护工程的圬工量,节约工程投资。
目前,国内各级公路均较广泛使用该技术。主要的解决方案有两种:①在路面边缘设凸起式拦水带,横向汇来的路面水在道路纵坡和拦水带的作用下延外侧路面表面流淌,每隔一定间距(约18~28m)设一道泄水槽将路面水延边坡排入路侧边沟内。②在路面边缘设浅蝶形、矩形等形式的集水槽,同样每隔一定间距(根据沟的容量)设一道泄水槽将路面水排出。以上两类方案均各有缺点,凸起式拦水带方案存在路面积水、阻沙、阻雪、不利道路清洁、抗冻性差、泄水槽纵向间距小、不适用于小纵坡和零纵坡路段等缺点;路边缘集水槽方案存在与路侧护栏立柱位置冲突、容量小、泄水槽纵向间距小、抗冻性差、不协调、易破损、不安全等缺点,有的方案为了增大容量从而延长泄水槽间距,甚至以改变路基顶宽为前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面边部集中排水的土路肩盲沟系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路面边部集中排水的土路肩盲沟系统,其特征在于:
于路面边部的路床顶面上、护栏外侧、沿道路纵向设置一道水泥混凝土基座;
水泥混凝土基座为横截面呈U形的槽形基座,基座槽底预留有纵向的凹槽,凹槽内安置有半透型无砂管;
半透型无砂管上半部分为透水管壁,下半部分为不透水管壁;
半透型无砂管上方填筑级配碎石至路基边坡表面。
水泥混凝土基座底面涂抹有一层水泥砂浆。
水泥混凝土基座内侧的槽壁竖直设置;外侧槽壁的内壁垂直于路基边坡表面,外壁竖直;
水泥混凝土基座外侧的槽壁的顶端为拦水凸起,高出路基边坡表面。
水泥混凝土基座级配碎石上方的土路肩顶部硬化。
水泥混凝土基座内侧的槽壁顶端预留有PVC泄水管孔,与路面结构层中铺设的三维排水网连通。
路基边坡上间隔设置有垂直连通于半透型无砂管、顺路堤边坡而下的泄水槽。
水泥混凝土基座和半透型无砂管均分段预制。
土路肩其他区域填筑路肩培土,使用粘性土回填。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①不会造成路面积水、阻沙、阻雪和不利道路清洁等缺点;
②与路侧护栏立柱位置不发生冲突;
③结构组成简单牢固,不易损坏,可保障功能稳定性和长效性;
④隐形效果好,不影响路基外轮廓,行车安全性和景观效果优异;
⑤保温性好,冬季抗冻能力强;
⑥自身纵坡调节能力强,能够适应小纵坡或零纵坡路段;
⑦容量大,泄水槽间距一般约120m,避免了对边坡防护工程的频繁切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图。
图2为水泥混凝土基座结构图。
图3为水泥混凝土基座配筋图。
图4为半透型无砂管结构图。
图中,1—级配碎石,2—半透型无砂管,3—水泥混凝土基座,4—水泥砂浆,5—路床顶面,6—路肩培土,7—土路肩顶部硬化,8—路侧护栏,9—路表面,10—土路肩范围,11—路面结构层厚度,12—边坡防护,13—三维排水网,14—PVC泄水管,15—拦水凸起,16—透水区,17—不透水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路面边部集中排水的土路肩盲沟系统,于路面边部的路床顶面5上、护栏8外侧、沿道路纵向设置一道水泥混凝土基座3,采用C25水泥混凝土预制并配筋,从搬运方便考虑按单截长50cm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座3底面涂抹有一层水泥砂浆4,使用M10水泥砂浆发挥固定基座和调纵坡的作用。水泥混凝土基座3为横截面呈U形的槽形基座,基座槽底预留有纵向的凹槽,凹槽内安置有半透型无砂管2。半透型无砂管2上半部分为透水管壁,下半部分为不透水管壁。半透型无砂管2上方填筑级配碎石1至路基边坡表面。水泥混凝土基座3和半透型无砂管2均分段预制。U形的水泥混凝土基座3对半透型无砂管2起到支撑的作用,并发挥着截水、汇水和调节管底纵坡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12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