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酸性气生产固体碳酸氢钠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2126.8 | 申请日: | 2014-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15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彭德强;王璐瑶;孟凡飞;王岩;齐慧敏;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D7/10 | 分类号: | C01D7/10;C01D7/22;B01D53/78;B01D53/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酸性 生产 固体 碳酸氢钠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利用酸性气生产固体碳酸氢钠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吸收反应、固液分离、冲送洗涤、二次气固分离四个过程,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酸性气进入吸收反应器,与吸收液碳酸钠接触反应,反应后的酸性气经净化后达标排放,得到的反应生成液进入一级固液分离器,分离后得到固相物料和液相物料;
(2)步骤(1)得到的液相物料部分经吸收反应器的液相物料入口返回吸收反应器,部分作为产品收集储存;
(3)步骤(1)得到的固相物料进入洗涤冲送器,与氢氧化钠溶液接触洗涤,洗涤后得到的洗涤液进入二级固液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固相物料为碳酸氢钠产品,得到的液相物料作为吸收液返回吸收反应器;
其中,所述吸收反应器由上、中、下三段构成,其中,上段为液膜发生管,中段为反应管,下段为气液分离管,所述液膜发生管、反应管、气液分离管呈上、下串联连接,且为同一轴线布置;
所述液膜发生管由外筒体、内筒体、上环形封堵盘和下环形封堵盘构成,液膜发生管的内筒体上开设呈水平、环形分布的若干液相通道,液膜发生管设有气相入口和液相物料入口;
所述反应管由上至下依次为进料段、收缩段、喉管段、扩张段和出料段,所述反应管的进料段上端与液膜发生管的内筒体下端连接,反应管的管壁设有吸收液入口,吸收液入口位于喉管段上部;
所述气液分离管由上盖板、气液分离管内筒体、气液分离管外筒体和下端板构成;气液分离管的内筒体上部与反应管的出料段下端连接,气液分离管设有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得到的液相物料部分经吸收反应器的液相物料入口返回吸收反应器,所述返回吸收反应器的液相物料的体积流量占液相物料总体积流量的30%~70%。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得到的液相物料部分经吸收反应器的液相物料入口返回吸收反应器,所述返回吸收反应器的液相物料的体积流量占液相物料总体积流量的40%~50%。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60%,。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2%~40%。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a2CO3溶液质量浓度为10%~30%。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a2CO3溶液质量浓度为15%~25%。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反应器的反应温度为70~100℃。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反应器的反应温度为80~95℃。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液与酸性气的液气比为3~20L/m3。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液与酸性气的液气比为5~10L/m3。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气包括硫化氢和二氧化碳。
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氢氧化钠溶液与步骤(1)得到的固相物料的体积流量比值为3/1~1/1。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氢氧化钠溶液与步骤(1)得到的固相物料的体积流量比值为3/2~2/1。
1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膜发生管设有气相入口和液相物料入口,所述气相入口设置在液膜发生管的内筒体的上端,所述液相物料入口设置在液膜发生管的外筒体的侧壁上。
1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通道为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或连续环隙中的一种。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通道为连续环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212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憎水层形成用带
- 下一篇:轻灰产品冷却系统及其冷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