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碰撞吸能式纵梁及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5110.2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8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天勇;周静;潘斗兴;刘立萍;郎志奎;赵黎;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碰撞 吸能式纵梁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碰撞安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碰撞吸能式纵梁和具有该碰撞吸能式纵梁的车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车辆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是车辆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车辆碰撞安全性能,同时降低车辆的设计和研发成本,是目前碰撞安全性能开发设计的重要课题。
无论是承载式车身还是非承载式车身,在碰撞安全事故中前纵梁都是关键性吸能部件,因此前纵梁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采用有限的材料,设计出合理的结构,既能够在碰撞时达到缓冲吸能效果,又能够有效防止乘员舱的浸入量,在实现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有效管理的同时,实现前纵梁结构的模块化和平台化,成为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模块化、平台化已经成为开发设计的主流意识,模具的共用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如何使同样的前纵梁模具生产出的样件满足不同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需要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碰撞能量的碰撞吸能式纵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吸能式纵梁,包括纵梁本体,该纵梁本体的前段形成为压溃段,其中,所述碰撞吸能式纵梁还包括硬化吸能加强件,该硬化吸能加强件包括对折形成的连接部和硬化吸能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压溃段,所述硬化吸能部沿着所述压溃段朝向所述纵梁本体的前端延伸。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架,该车架包括如上所述的碰撞吸能式纵梁。
通过在纵梁本体上设置根据本发明的硬化吸能加强件,不仅可以利用该硬化吸能加强件吸收碰撞能量,减小碰撞冲击,并且该硬化吸能加强件还能够利用吸收到的能量使自身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从而使碰撞能量得到有效利用。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碰撞吸能式纵梁的示意性局部立体图,其中,该纵梁尚未被压溃;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碰撞吸能式纵梁的示意性局部立体图,其中,压溃进行到一级压溃段;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碰撞吸能式纵梁的示意性局部立体图,其中,压溃进行到一级压溃段和二级压溃段的交界处;
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其中仅显示出了硬化吸能加强件和止挡件。
附图标记说明
1 纵梁本体 11 压溃段 111 一级压溃段
112 二级压溃段 12 非压溃段 13 溃缩诱导孔
2 硬化吸能加强件 21 连接部 22 硬化吸能部
23 防撞梁连接部 3 止挡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通常是指在整车状态下的前、后,靠近车头的一侧为前,靠近车尾的一侧为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碰撞吸能式纵梁,包括纵梁本体1,该纵梁本体1的前段形成为压溃段11,其中,碰撞吸能式纵梁还包括硬化吸能加强件2,硬化吸能加强件2包括对折形成的连接部21和硬化吸能部22,连接部21连接于压溃段11,硬化吸能部22沿着压溃段11朝向纵梁本体1的前端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5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