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固两相射流主动阻火抑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6341.5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9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江丙友;刘泽功;蔡峰;苏明清;刘健;施书磊;袁俏俏;张树川;杨文旺;康亚;徐超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5/00 | 分类号: | E21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相 射流 主动 阻火抑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固两相射流主动阻火抑爆装置,尤其适用于输送具有爆炸危险性的可燃气体的工业管道内的阻火抑爆,也适用于煤矿井下瓦斯煤尘爆炸发生巷道内的抑爆。
背景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事故共24起,造成3780人死亡,其中瓦斯(煤尘)爆炸事故21起,死亡3424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87.5%和90.58%。《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高瓦斯矿井煤巷掘进工作面应安设隔(抑)爆设施,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必须有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在一般大型国有煤矿,巷道中均按《煤矿安全规程》布置了隔爆水棚,但发生瓦斯爆炸时,这些隔爆措施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甚至有时这些装置反而加强了爆炸强度,促进了爆炸的传播。2004年大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调查发现在安装了隔爆水棚的工作面附近仍然有41名矿工死亡,即为一个明显例子。为了从源头上防止瓦斯积聚,越来越多的煤矿加大了瓦斯抽采的投入,瓦斯抽采是减少矿井瓦斯涌出量和防止瓦斯爆炸的治本措施,国家也明确提出将井下抽采的瓦斯作为民用燃料或化工原料加以利用。但是我国煤矿瓦斯抽采量中,浓度低于30%(低浓度瓦斯)的瓦斯抽采量占60%以上,相当一部分的瓦斯浓度处于爆炸浓度极限范围内,其输送过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在通过管道长距离输送至瓦斯发电端的过程中,一旦发电端出现回火或管道中混入金属碎屑摩擦产生火花时,管道内的瓦斯就可能会被引爆,若不及时处理,就会继续蔓延到抽采泵,炸毁抽采设备,甚至蔓延到煤矿井下,造成更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在利用瓦斯的系统中必须装设有防回火、防回气和防爆炸作用的安全装置。由此可见,煤矿井下巷道和瓦斯输送管道内都亟需有效的抑爆技术措施。
我国在防爆隔爆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通过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等攻关项目研究,研制了6种被动式隔爆棚(即隔爆水槽脆性棚、隔爆水袋棚、防潮岩粉棚、隔爆水槽泡沫棚、XGS型隔爆棚和KYG型快速移动式隔爆棚)和3种自动抑爆装置(即ZGB-Y型自动隔爆装置、ZYB-S型自动产气式抑爆装置、YBW-1型无电源触发式抑爆装置)。通过对这些装置进行详细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瓦斯爆炸抑制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被动隔爆设施的有效应用范围窄,大多为一次性装置,但煤矿中有时会发生多次爆炸,此时被动隔爆装置将失去隔爆作用。
(2)自动抑爆装置的抑爆剂基本只有粉体一种成分,它不具有稀释有害气体的能力,无法避免有害气体的扩散,以致造成更大范围的人员伤亡。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熄灭爆炸火焰、抑制冲击波传播、稀释有毒有害气体、阻止多次爆炸传播的气固两相射流主动阻火抑爆装置。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气固两相射流主动阻火抑爆装置,包括采集控制装置和灭火抑爆装置两大部分;所述的采集控制装置包括设在管道外壁面上的两个火焰传感器、与两个火焰传感器输出端口相连的采集器、与采集器的以太网接口相连的信号处理器、与采集器的输出端口相连的控制器,采集器、信号处理器和控制器的电源端口均与防爆电源相连;所述的灭火抑爆装置包括设在管道外壁面下方的两个储粉管、两个储粉管里贮存的ABC干粉灭火剂、分别与两个储粉管另一端口相连的两个电磁阀、分别与两个电磁阀进气口相连的两个减压阀、分别与两个减压阀进气口相连的两个高压氮气源;所述灭火抑爆装置的两个电磁阀的电源端口均与所述采集控制装置的控制器的输出端口相连。
所述的两个火焰传感器位于同一水平线,间距为62~122m。
所述的两个火焰传感器连线的中点处所在的界面为中心界面,两个储粉管位于中心界面的两侧,两个储粉管的间距为1~2m。
所述的高压氮气源经过减压阀减压后的喷射压力>1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63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