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条件选择式执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7105.5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1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桑元俊;韦航;韦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桑元俊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条件 选择 执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实现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自我调节的条件选择式执行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的发动机可分为自然吸气式和增压式,其中增压式又可分为机械增压、涡轮增压和最新的气波增压。自然吸气式是没有增压器的,指空气单纯经过空气滤清器、节气门、进气歧管到达汽缸,汽油是通过喷油嘴直接喷射在进气歧管里的。以四缸发动机为例,一个活塞作一次功有四个行程:下行(进气门打开,存在压力差,空气和燃油的混合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进入汽缸),上行(进气门关闭,压缩混合气,活塞上行到最高点时点火),又下行(混合气燃烧膨胀,推动活塞对外做功,输出动力),又上行(排气门打开,排气)。自然吸气式就是指在上面第一个行程中,混合气是靠自然形成的压力差进行吸气,增压式就是指先把气体压缩,提高气体的压力和密度,当气门打开的时候靠压力差和气体自身的高压来增加进气量,提高功率。对于自然吸气发动机来说,可变进气歧管技术较为普遍。可变进气歧管通过改变进气管的长度和截面积,提高燃烧效率,使发动机在低转速时更平稳、扭矩更充足,高转速时更顺畅、功率更强大。在理想的情况下,在低速工况时进气歧管容积越大越好,在高速工况时进气歧管容积越小越好,这样在各个转速,发动机的充气效率都较高,性能都较好。
经过现有文献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为20142022823.6,名称为小排量发动机可变进气歧管的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两级可变的技术,但是它不能进气管容积现实连续可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条件选择式执行系统,可以实现进气管容积的连续可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发动机进气管、空滤、节气门、发动机、发动机排气管、催化包、消音器、第一连接管、调节腔、旋转轴、旋转板、固定板、控制腔、固定体、第一内部管、第二内部管、弹簧、隔板、旋转体、连接板、第二连接管、控制阀,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与发动机的进气道相连接,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与发动机的排气道相连接,空滤、节气门依次布置在发动机进气管上,催化包、消音器依次布置在发动机排气管上,旋转轴的一端镶嵌在调节腔的右壁面上,旋转轴的另一端依次穿过调节腔左壁面、控制腔右壁面后镶嵌在控制腔的左壁面上,调节腔、控制腔通过旋转轴同轴相连,固定板布置在调节腔内并与调节腔内壁面固结在一起,旋转板布置在调节腔内并与旋转轴固结在一起,控制腔内部腔体的纵截面为圆形,固定体、旋转体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固定体安装在控制腔内并与控制腔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内部管、第二内部管均布置在固定体内,第一内部管、第二内部管连接在一起,第二内部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内部管的横截面面积,隔板安装在第二内部管内并与第二内部管的壁面密封接触,旋转体的一端伸入第一内部管内并与第一内部管的壁面密封接触,旋转体的另一端与隔板固结在一起,旋转体、连接板、旋转轴固结在一起,第二内部管的上壁面通过弹簧与隔板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控制腔内部的腔体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催化包前的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控制阀布置在第一连接管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进气管容积可以连续可变,发动机在各个转速工况性能都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D-D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机进气管,2、空滤,3、节气门,4、发动机,5、发动机排气管,6、催化包,7、消音器,8、第一连接管,9、调节腔,10、旋转轴,11、旋转板,12、固定板,13、控制腔,14、固定体,15、第一内部管,16、第二内部管,17、弹簧,18、隔板,19、旋转体,20、连接板,21、第二连接管,22、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桑元俊,未经桑元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71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PR团队表现
- 下一篇:带阀升重置的机械连接式发动机集成摇臂制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