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7372.2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9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席北斗;王晓伟;王鹏飞;夏训峰;王随林;刘鸿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72;C10J3/8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闭 上吸式 固定床 气化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活垃圾热解气化和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40多亿吨,全国仅有26%的行政村设有垃圾收集点,每年上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随意弃置。大量生活垃圾无序丢弃或露天堆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仅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还传播疾病,严重污染了水环境、土壤和空气以及人居环境。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等。填埋会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大气、地下水等),因而这种简单处理方式已很少采用。与填埋处理相比,垃圾焚烧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通过焚烧,不仅体积大大减小,还可利用焚烧产生的热量发电、供热,达到能量再利用的目的。所以焚烧技术己经成为当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但垃圾直接焚烧还存在很多问题,垃圾成分中有机物焚烧产生的酸性气体,剧毒的含氯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Hg、Pb的飞灰等。此外,焚烧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而且腐蚀很快。焚烧的高温烟气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但其热能回收却不易做到。普通烟气净化装置如布袋除尘器能承受的高温约250℃,这就要求热解气温度净化前降低。因此,热解气净化前期处理非常有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特别是针对村镇生活垃圾小型化的热解气化的同时,实现热解气的余热回收,提高热解炉整体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一储料仓,置于热解气化炉的顶部,储料仓的下方设有进料口,进料口对应一螺旋进料装置将物料输送至热解气化炉的热解气化室内,热解气化室内的下部设有炉排和出灰口;
热解气化室内的上部设有烟气导流板,将热解气化室的热解气导入余热回收装置中与换热管进行换热;换热管为平行排列的多组管道,分别为热解气换热管和空气换热管,热解气换热管和空气换热管的一端均连接空气出口;
热解气中的焦油冷却后流入焦油存储室,换热后冷却的热解气经气体净化器后经热解气出口排出;焦油存储室中部水平地设置有焦油导流板;
空气换热管连接空气入口,室外空气通过空气入口进入空气换热管与热解气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过空气出口向热解气化室提供气化媒介,气化媒介与物料混合燃烧后向热解气化室内供热。
所述的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中,焦油存储室内安装有刮板机,将焦油经焦油出口排出。
所述的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中,气体净化器与热解气出口之间设有引风机。
所述的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中,空气入口与余热回收装置之间设有鼓风机。
所述的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中,空气出口设在余热回收装置与热解气化室之间的炉腔夹层处。
所述的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中,排管为顺排管或叉排管。
所述的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中,热解气出口通过一节流阀连接热解气换热管,换热后的热解气与空气在空气出口混合向热解气化室提供气化媒介,气化媒介与物料混合燃烧后向热解气化室内供热。
所述的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中,储料仓内的物料为生活垃圾。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对村镇生活热解气提前进行冷却,为后续气体净化减轻了负担。
2、对热解气进行了余热回收,从而提高了热解炉整体热效率。
3、余热回收装置采用与热解气逆流的方式排管,增强换热。
4、在余热回收段,由于缩小了流道断面,增加了热解气断面流速,促进焦油的流出,避免了设备的堵塞问题。
5、由于对热解气提前进行了冷却,热解气中水的冷凝使飞灰被固定收集,减少了热解气中的含尘量和重金属含量,这使二噁英的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含量降低,有效抑制了二噁英低温合成反应,降低了气体中二噁英的含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余热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余热回收装置中换热管为顺排管方式。
图4为余热回收装置中换热管为叉排管方式。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73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