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硅的晶体生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7734.8 | 申请日: | 2014-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5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新谷尚史;滨口优;山形则男;美浓轮武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30B29/36 | 分类号: | C30B29/36;C30B11/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鲁雯雯;金龙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硅 晶体生长 方法 | ||
本发明的利用溶液法的碳化硅的晶体生长方法中,作为Si‑C溶液的收容部,使用以SiC为主要成分的坩埚。使Si‑C溶液中含有金属元素M(M为选自由La、Ce、Pr、Nd、Sm、Eu、Gd、Tb、Dy、Ho、Lu组成的第一组、由Ti、V、Cr、Mn、Fe、Co、Ni、Cu组成的第二组、由Al、Ga、Ge、Sn、Pb、Zn组成的第三组的至少一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加热坩埚,使源于作为坩埚的主要成分的SiC的Si和C从与Si‑C溶液接触的坩埚表面的高温区域向Si‑C溶液内溶出。由此,抑制在与Si‑C溶液接触的坩埚表面的SiC多晶的析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化硅的晶体生长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如下技术:抑制坩埚内的Si-C溶液的组成变动,还抑制在坩埚内壁析出的多晶、添加金属元素M与碳C结合而形成的金属碳化物的产生,从而能够得到低缺陷且高品质的单晶碳化硅。
背景技术
碳化硅(SiC)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导热性及化学稳定性优良,从绝缘击穿特性及饱和漂移速度等晶体管特性的观点出发,也具有作为功率器件的优良的基本物理特性。出于这样的原因,SiC作为新一代用于功率器件的材料的期待增高,并且也报道了SiC功率器件的产品化。
然而,SiC基板与Si基板相比价格更高,并且存在单晶基板的低缺陷化、高品质化不充分的问题。
难以制造低缺陷且高品质的SiC单晶基板的主要理由在于,在常压下不发生熔化。在作为半导体器件用基板而广泛使用的Si的情况下,常压下的熔点为1414℃,能够从该Si熔体通过CZ法(直拉单晶制造法)、FZ法(悬浮区熔法)得到低缺陷、高品质且大口径的单晶。
与此相对,在SiC的情况下,在常压下加热时,其在2000℃左右的温度下升华,因此无法采用利用CZ法、FZ法的晶体生长方法。因此,目前对于SiC单晶而言,主要通过以改良Lely法为代表的升华法来进行制造。
但是,即使使用通过升华法得到的SiC单晶来制作功率器件,其特性也未必充分。其原因在于SiC单晶的低缺陷化不容易。利用升华法的晶体生长为自气相的析出现象,生长速度慢、且反应空间内的温度控制也难。近年来,经各种研究开发机构全力改良、改善,结果处于如下的状况:虽然微管的位错密度降低,但仍以高密度内含贯通螺旋位错、刃型位错、基底面位错等对器件的电特性造成影响的晶格缺陷。
因此,最近,利用溶液法的碳化硅的晶体生长方法受到关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等)。如上所述,SiC本身在常压下不发生熔化。因此,在利用溶液法的SiC单晶的制造方法中,使C从坩埚下方的高温部溶解到石墨坩埚内的Si熔体中,使SiC籽晶与该Si-C熔体接触,在SiC籽晶上进行外延生长从而得到SiC单晶。这样的溶液法中,在极其接近热平衡的状态下进行SiC的晶体生长,因此与通过升华法得到的SiC单晶相比可得到低缺陷的SiC晶体。
用于得到SiC单晶的溶液法有各种方法,非专利文献1(SiCパワーデバイス最新技術(SiC功率器件最新技术))中大致分为如下四种:(a)溶剂移动晶体生长法(TSM:Traveling Solvent Method)、(b)缓慢冷却法(SCT:Slow Cooling Technique)、(c)蒸气气相固相法(VLS:Vapor Liquid Solid)、(d)顶部籽晶溶液生长法(TSSG:Top SeededSolution Growth)。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溶液法”是指顶部籽晶溶液生长法(TSSG:TopSeeded Solution Growth)。
利用溶液法的SiC单晶的制造方法中,虽然在石墨坩埚内形成Si熔体,但C在Si熔体中的溶解度极小,为1原子%左右,因此一般为了使C易于溶解而在Si熔体中添加过渡金属等(参照专利文献1~3等)。
考虑如下事项来确定这样的添加元素的种类和量:有助于C的溶解;SiC以初晶形式从溶液中析出且其余以液相形式良好地平衡;添加元素不使碳化物、其他相析出;SiC的结晶多型中的目标多型稳定地析出;以及得到尽量提高单晶的生长速度的溶液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77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