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鲤鱼的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39123.7 | 申请日: | 2014-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1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长华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4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鲤鱼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鲤鱼的养殖方法。
技术背景
鲤鱼 属鲤形目、鲤科,是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在我国,鲤鱼也是广泛养殖的鱼类品种,其养殖产量仅次于草鱼。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鱼类的食用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尤其是鲤鱼,而现有的鲤鱼养殖技术大都是单一养殖,并且饲料的用量比较频繁,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鲤鱼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迅速,但同时其肉质与野生个体相比,变得疏松,风味变差,很容易导致水污染,影响环境,造成饲料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鲤鱼的养殖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鲤鱼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的建设:建设长方形鱼塘,有效的养殖面积为13-17亩,水深为2米,淤泥厚度为 0.2米,周围无污染,每亩池塘配套功率为3千瓦的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各1台,;
(2)放养前装备:每亩撒150g生石灰进行池塘消毒,在消毒后晒半个月,然后注入已消毒的湖水或河水,在注水时进水口需用70 ~ 80目纱绢过滤,同时放养鱼苗前,将鱼苗放入3%盐水中浸泡10分钟后在放入池塘;
(3)饲料投喂:以饲料加青饲料为主,每天投喂一次,饲料和青饲料的比重为7:3,在冬季每半个月投食一次,每次投喂的数量为鱼体重的 2-3% ,其鲤鱼体重达到1000g时,停止投喂配合饲料,改投泡软的蚕豆进行喂食;
(4)水质管理:每天开机增氧 2 小时,每一个星期更换池水的1//3并投放粗盐,并保证水温在18-25℃,每一个月对池水撒生石灰,每2个月向鱼池内投放水草,水草的投放量为每亩 10-15 千克;
(5)适当捕捞:每一个月捕捞体型达到2000g的鱼苗。
进一步地,所述养殖的数量为:每平方米投放4—5 尾。
进一步地,所述喂养饲料包括:鱼粉10~15份,豆粕20~30份,花生粕8~13份,菜粕10~15份,玉米胚芽饼10~20份,次粉麸皮 15 ~25 份 。
进一步地,所述泡软的蚕豆为浸泡24 小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鲤鱼的养殖方法,通过鱼塘和鱼体的消毒及科学饲喂方法,有效降低了药物、人工饲料的用量,通过水草的投放,使得养殖的鱼类更加接近野生鱼类,能够提高鱼类的肉质,也变相提高了吃鱼者的身体情况,同时保护了鱼池内的生态环境,同时鲤鱼质量安全性高、无污染,提高了鲤鱼的成活率,避免了群病产生,保证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实施例1、
一种鲤鱼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的建设:建设长方形鱼塘,有效的养殖面积为13亩,水深为2米,淤泥厚度为 0.2米,周围无污染,每亩池塘配套功率为3千瓦的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各1台,;
(2)放养前装备:每亩撒150g生石灰进行池塘消毒,在消毒后晒半个月,然后注入已消毒的湖水或河水,在注水时进水口需用70目纱绢过滤,同时放养鱼苗前,将鱼苗放入3%盐水中浸泡10分钟后在放入池塘;
(3)饲料投喂:以饲料加青饲料为主,每天投喂一次,饲料和青饲料的比重为7:3,在冬季每半个月投食一次,每次投喂的数量为鱼体重的 2% ,其鲤鱼体重达到1000g时,停止投喂配合饲料,改投泡软的蚕豆进行喂食;
(4)水质管理:每天开机增氧 2 小时,每一个星期更换池水的1//3并投放粗盐,并保证水温在18℃,每一个月对池水撒生石灰,每2个月向鱼池内投放水草,水草的投放量为每亩 10千克;
(5)适当捕捞:每一个月捕捞体型达到2000g的鱼苗。
进一步地,所述养殖的数量为:每平方米投放4尾。
进一步地,所述喂养饲料包括:鱼粉10份,豆粕20份,花生粕8份,菜粕10份,玉米胚芽饼10份,次粉麸皮 15 份 。
进一步地,所述泡软的蚕豆为浸泡24 小时。
实施例2
一种鲤鱼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的建设:建设长方形鱼塘,有效的养殖面积为17亩,水深为2米,淤泥厚度为 0.2米,周围无污染,每亩池塘配套功率为3千瓦的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各1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长华,未经刘长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91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代虫纯种人工感染系统的建立方法
- 下一篇:牲畜引导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