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四分之一周期谐振型升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41962.2 | 申请日: | 2014-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30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谢云松;谢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云松;谢雪松 |
主分类号: | H02M7/06 | 分类号: | H02M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四分之一 周期 谐振 升压 电路 | ||
1.四分之一周期谐振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是在传统升压电路的基础上增加电感,使电感与传统升压电路中的电容产生谐振;
传统升压电路包括多个升压环节(5),每个升压环节(5)包括电容a(1)、二极管a(2)、电容b(3)、二极管b(4);第一级升压环节中电容a(1)与二极管a(2)串联在一起并且连接到输入端A(6)和输入端B(7)之间;电容b(3)与二极管b(4)串联在一起并且连接到二极管a(2)两端;二极管b(4)的两端作为输出端,这两个输出端作为第二级升压环节的输入端,如此重复直至最后一级升压环节;电压点A(6)、电压点B(7)分别设置在第一级升压环节的输入端A(6)和输入端B(7);电压点C(8)设置在最后一级升压环节的下面的输出端;电压点A(6)、电压点B(7)间为交流电压输入端,电压点B(7)、电压点C(8)之间为直流电压输出端;传统升压电路产生负电压的电路,其结构与产生正电压电路一样,不同处是产生正电压电路中的每一个二极管都反向连接;
谐振电感(9)可以直接与传统升压电路串联;传统升压电路(10)在电学上表现为一个电容的特性;谐振电感(9)与这个等效电容谐振;只要方波半个周期的时间大于谐振电感(9)与等效电容谐振周期的四分之一,便可将方波源的能量高效的传输到电容上;如果没有加入谐振电感(9)方波源对等效电容直接充电,充电电流瞬时以很大的电流值对等效电容充电;谐振电感(9)与传统升压电路产生负电压的电路(20)串联谐振,用于产生负电压;其原理与产生正电压的原理是一样,不同处是产生正电压电路中的每一个二极管都反向连接;
电路电压点D(11)、电压点B(7)间为交流电压输入端,电压点B(7)、电压点C(8)之间为直流电压输出端;所述电路电压点D(11)设置在谐振电感(9)一端。
2.四分之一周期谐振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传统升压电路包括多个升压环节(5),每个升压环节(5)包括电容a(1)、二极管a(2)、电容b(3)、二极管b(4);第一级升压环节中电容a(1)与二极管a(2)串联在一起并且连接到输入端A(6)和输入端B(7)之间;电容b(3)与二极管b(4)串联在一起并且连接到二极管a(2)两端;二极管b(4)的两端作为输出端,这两个输出端作为第二级升压环节的输入端,如此重复直至最后一级升压环节;电压点A(6)、电压点B(7)分别设置在第一级升压环节的输入端A(6)和输入端B(7);电压点C(8)设置在最后一级升压环节的下面的输出端;电压点A(6)、电压点B(7)间为交流电压输入端,电压点B(7)、电压点C(8)之间为直流电压输出端;传统升压电路产生负电压的电路,其结构与产生正电压电路一样,不同处是产生正电压电路中的每一个二极管都反向连接;
谐振电感(9)与传统升压电路产生正电压的电路(10)串联谐振;谐振电感(9)与传统升压电路产生负电压的电路(20)串联谐振;它们的电压点A(6)、电压点E(12)间为交流电压输入端,电压点E(12)、电压点C(8)之间为直流电压输出端;谐振电感(9)串联进了输出回路;谐振电感(9)起到稳定输出电流的作用;所述电压点E(12)设置在谐振电感(9)的一端。
3.四分之一周期谐振型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谐振电感(9)分布到每一个升压环节(5)中;每个升压环节(5)包括电容a(1)、二极管a(2)、电容b(3)、二极管b(4)、分布谐振电感A(9A)、分布谐振电感B(9B);第一级升压环节中电容a(1)、分布谐振电感A(9A)与二极管a(2)串联在一起并且连接到输入端A(6)和输入端B(7)之间;分布谐振电感B(9B)、二极管b(4)与电容b(3)串联在一起并且连接到分布谐振电感A(9A)与二极管(2)串联支路两端;分布谐振电感B(9B)与二极管(4)串联支路两端作为输出端,这两个输出端作为第二级升压环节的输入端,如此重复直至最后一级升压环节;电压点A(6)、电压点B(7)分别设置在第一级升压环节的输入端A(6)和输入端B(7);电压点C(8)设置在最后一级升压环节的下面的输出端C(8);电压点A(6)、电压点B(7)间为交流电压输入端,电压点B(7)、电压点C(8)之间为直流电压输出端;产生负电压的电路结构与产生正电压电路一样,不同处是产生正电压电路中的每一个二极管都反向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云松;谢雪松,未经谢云松;谢雪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4196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