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冰箱的变温室及其除湿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53186.8 | 申请日: | 2014-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7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冯纬豪;谢培昌;汪胜波;朱江辉;王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1/02 | 分类号: | F25D11/02;F25D29/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4 | 代理人: | 唐强熙 |
地址: | 5283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冰箱 温室 及其 除湿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冰箱的变温室,特别涉及一种冰箱的变温室及其除湿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三门风冷冰箱除了有冷藏室、冷冻室,还有变温室,此类变温室的温度变化范围一般是-18度到5度,由于这种变温室温度变化范围涵括了零度以下到零度以上,所以在温度控制从零度以下调节到零度以上的时候,食物上的水分会由冰融化成水,融化的水流到变温室内部,难以排出,反复多次变温后,水越积越多,需用户自行清理才能解决,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多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除湿效果好、性能可靠、方便操作的冰箱的变温室及其除湿控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冰箱的变温室,包括设置于冰箱内的变温室和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道不完全设置于变温室内,其一部分设置于下冷冻室;循环风道上至少设置有风扇、蒸发器、发热丝和温度传感器,通过风扇传送作用实现内部空气的循环传送;其中,温度传感器发送检测信息至控制元件,风扇和发热丝分别受控制元件控制,控制元件经过信息处理,执行相应指令:温度过低时风扇停止工作,发热丝继续工作;温度过高时发热丝停止工作,风扇继续工作,确保室温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同时,变温室内的空气进入蒸发器,空气中的水分被蒸发器凝露或结冰,再传送至变温室内,从而实现对变温室的除湿控制。
所述循环风道至少还包括回风口和送风口,送风口至少对应风扇的出风端设置或通过导管连通风扇的出风端设置,经过风扇的送风作用,内部空气以单向循环的方式从送风口向回风口传送。此外,发热丝用于补偿因送冷风导致变温室内温度的过度下降,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变温室内温度,为温度控制提供依据。
所述风扇和发热丝至少由控制元件分开控制工作,温度传感器及时检测温度再反馈于控制元件,温度过低时控制风扇停止工作,待温度恢复,控制风扇继续工作;温度过高时控制发热丝停止工作,待温度恢复,控制发热丝继续工作,通过互相配合工作,以确保变温室内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所述温度传感器至少与空气接触,且监控其温度,温度数值反馈于控制元件,控制元件按照预设程序对风扇和/或发热丝实现控制。
其次,所述的冰箱的变温室的除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元件预设控制程序,根据温度传感器对温度监控及反馈,使控制元件按预设指令对风扇和/或发热丝进行相应控制;进行相应控制;当用户把变温室温度调由零度以下调升至零度以上时,控制程序根据需要冰箱运行的实际情况,确定预设时间或预设循环次数,然后开始除湿控制:
a)用户启动变温室控制升温;
b)变温室升温至T1,进入除湿程序;
c)风扇开始送风,发热丝开始加热,温度传感器监控温度,及时向控制元件反馈温度数值;
d)①、当变温室温度下降至T2时,控制元件控制风扇停止工作,发热丝正常工作;待温度上升至T1时,控制元件控制风扇继续工作;
②、当变温室温度上升至T3时,控制元件控制发热丝停止工作,风扇正常工作;待温度下降至T1时,控制元件控制发热丝继续工作;
e)根据用户预设的时间或预设循环次数,变温室内循环进行加热或制冷;
f)达到预设时间或预设循环次数,变温室退出除湿程序;
g)变温室调节至预设温度。
所述T1为变温室合理范围内的温度;当变温室内部温度下降至T2,其中T2<T1,控制元件控制风扇停止工作,发热丝正常工作,待温度恢复至T1时,风扇继续工作,完成一次加热。当变温室内部温度上升至T3,其中T1<T3,控制元件控制发热丝停止工作,风扇正常工作,待温度恢复至T1时,发热丝继续工作,完成一次制冷。
在除湿控制过程中,加热和/或制冷相互独立循环完成,直至到达预设时间或到达预设的循环次数,退出除湿控制;变温室退出除湿控制后,自动上升或下降至预设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31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