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中喷射器的扩压室效率的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55616.X | 申请日: | 2014-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4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黄惠兰;李刚;韩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刘小萍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界 co sub 制冷 循环 喷射器 扩压室 效率 评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射器的扩压室工作效率的评价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中喷射器的扩压室效率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能源紧张以及环境污染严重,寻求各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型能源,发展节能技术事在必行。CO2以其独特的热物理性质和环境友好性能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其临界温度只有31.1℃,由其构成的跨临界循环系统的高低压两侧的压力差将达到7MPa,而且过热损失和节流损失都比较大。其中,如何减少系统节流损失成为提高CO2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COP)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国内外学者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提出运用喷射器可以减少膨胀过程的节流损失,回收部分压力能。而且喷射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无运动部件、适应两相流工况等优点。目前,许多学者对CO2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研究,得出理论上系统性能系数COP比简单循环提高了20%以上。
大多研究者分析时,假设在喷射器中,理想循环过程与实际循环过程的喷射器扩压室出口压力相同;然而在喷射器内部存在复杂的紊流混合过程、摩擦损失和出现壅塞现象等因素,实际循环过程喷射器扩压室出口压力与理想循环过程喷射器扩压室出口压力会有所不同。因此,传统基于理想循环过程与实际循环过程的喷射器扩压室出口压力相同条件下所作的评估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中喷射器的扩压室效率评估结果就不够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中喷射器的扩压室效率的评价方法,通过利用压力系数来评价喷射器的扩压室效率,能够更合理更准确的评价喷射器内部复杂的紊流混合过程,确定出摩擦损失和壅塞现象对扩压室工作效率的影响。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中喷射器的扩压室效率的评价方法,所述的喷射器主要包括喷嘴、扩压室和混合室,该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1)先忽略喷射器进出口流体动能,忽略引射流体在引射喷嘴内的压力降,假设混合室内为等压混合过程;
2)然后采用如下步骤得到压力系数:
a.输入喷嘴进口的温度T1、压力p1,蒸发器温度T2以及喷嘴效率hp;
b.通过制冷物性参数软件refprop8.0查询喷嘴进口焓值h1=h(T1,p1)、熵值S1=S(T1,p1),喷嘴的理想出口焓值h2s=h(T2,S1)和引射流进口饱和蒸汽焓值h3=h(T2);
c.依次计算喷嘴的实际出口焓值h2=h1-hp(h1-h2s)和实际出口流速
d.预设喷射系数μ的初值,依次计算
扩压室进口流速u5=u2/(1+μ),喷射器出口焓值h6=(h1+h3*μ)/(1+μ),扩压室进口焓值h5=h6-(u5)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56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