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循环式加湿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58515.8 | 申请日: | 2014-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2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喜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喜祥 |
主分类号: | F24F6/08 | 分类号: | F24F6/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2 | 代理人: | 顿海舟;陈业胜 |
地址: | 528303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循环 加湿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室内空气质量改善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循环式加湿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空气的温度适宜,而且对空气的湿度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市面上出现了不少用于调节空气湿度的加湿器。
但现有的加湿器一般采用湿膜作为加湿原件,空气流经吸水后的湿膜,实现湿润的效果。由于湿膜一般是一端浸泡在水中,水慢慢浸湿整块湿膜,因此湿膜的湿度并不均匀,大大降低了对空气的加湿效果。显然,简单地采用湿膜作为加湿原件的加湿器,难以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流经空气加湿程度均匀,多余用水可循环使用的水循环式加湿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循环式加湿器,包括设置于上方的上缓冲器以及设置于下方的下储水器,所述下储水器和上缓冲器之间设有输送水管,所述输送水管通过输送装置将下储水器内的液体输送至上缓冲器中,所述上缓冲器和下储水器之间连接有微渗回流管,所述上缓冲器的出口与微渗回流管的上端入口连接;还包括吹风装置,该吹风装置产生流经微渗回流管的流动气流,该流动气流与微渗回流管表面的水分混合后吹向目标场所,达到加湿的功能;微渗回流管下部聚集的液体回流到下储水器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下储水器和上缓冲器之间微渗回流管作为加湿原件,加湿效果均匀,而且经所述微渗回流管渗出的水经微渗回流管外表面流入下储水器,再经输送装置输送回上缓冲器,实现循环用水,不仅能节约资源,也能延长加湿器的连续工作的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装置为水泵;或者,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设于输送水管上的单向阀和包覆于输送水管外侧的发热器,所述发热器设于所述单向阀与上缓冲器之间。选用水泵作为输送装置成本低;选用发热器和单向阀配合组成的输送装置,噪音低。
进一步的,所述吹风装置与微渗回流管之间设有入风风道,该入风风道的截面大小自吹风装置向微渗回流管方向逐渐增大。能有效减缓空气进入加湿器后的流速,延长空气在加湿器内流动的时间,增强加湿器对流入空气的湿润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微渗回流管为纳米微孔渗漏管、陶瓷微孔渗漏管或毛细孔渗漏管。
进一步的,所述微渗回流管设有两条以上,通过增加加湿原件的方式,增加加湿原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所述上缓冲器的一种实施方案采用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设有分流入口和两个以上的分流出口,所述输送水管上端与分流入口连接,所述微渗回流管上端入口与分流出口连接。
所述上缓冲器的另一种实施方案为分流水槽,分流水槽设有分流入口和两个以上的分流出口,所述输送水管上端与分流入口连接,所述微渗回流管上端入口与分流出口连接。
所述上缓冲器的另一种实施方案为上水箱,该上水箱设有水箱入口和两个以上的水箱分流出口,所述输送水管上端与水箱入口连接,所述微渗回流管上端入口与水箱分流出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缓冲器内设有对上缓冲器内部液体进行加热的上缓冲器加热器,提高液体在微渗回流管表面的蒸发效率,使加湿器实现热加湿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下储水器为下集水槽,还包括与下集水槽连通的主水箱,所述主水箱的出口设有水箱阀门,所述下集水槽上设有阀门顶杆,所述水箱阀门与阀门顶杆配合控制所述下集水槽内的水位。上述主水箱和下集水槽的配合结构,使加湿器的结构布置更合理,而且能延长加湿器持续工作的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上缓冲器为上水箱,所述下储水器为下水箱,所述下水箱的容积大于或等于上水箱的容积,这样当上水箱的液体回流到下水箱时,可将上水箱和下水箱更换,实现送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水循环式加湿器剖视图;
图2为水循环式加湿器立体图;
图3为配有主水箱的水循环式加湿器剖视图;
图4为输送装置立体图;
图5为分流器剖视图;
图6为分流水槽(上水箱)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喜祥,未经刘喜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85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可控循环的清风系统
- 下一篇:智能空气净化器及其滤网寿命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