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放射性可燃气溶胶外溢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64442.3 | 申请日: | 2014-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5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魏刚;孙智华;陈萌;王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F9/02 | 分类号: | G21F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放射性 可燃 气溶胶 外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放射性设施维护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放射性可燃气溶胶外溢的装置。
背景技术
部分核设施由于运行时间长,维护保养和设计方面的原因,有时存在放射性区域需要在室外开孔操作的情况,比如可燃放射性液体贮罐需要开孔倒罐。先前在环保标准要求不高,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的时期,往往对开孔处不加防护就进行操作,导致放射性气溶胶的外溢,污染环境并危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当操作介质具有易燃易暴的特性时,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放射性气溶胶外溢装置,是在贮罐需要在室外开孔操作的情况下,将开孔处和操作设备完全置于气胀内,保证放射性气溶胶与外部环境进行实体隔离,致使放射性气溶胶不会泄露到环境中,保护了环境和公众人员的安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止放射性可燃气溶胶外溢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气胀以及维持该气胀内负压的通风系统,所述气胀设置在挥发可燃气溶胶贮罐的倒灌孔处,所述气胀与所述贮罐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密闭空腔,所述贮罐倒灌孔位于密闭空腔内;所述通风系统包括气胀进风系统和气胀排风系统,所述气胀进风系统和气胀排风系统均设置在所述气胀上。
进一步,所述气胀进风系统包括气胀进风管线,所述气胀进风管线上设有风管止回阀;所述气胀排风系统包括气胀排风管线,所述气胀排风管线上设有风机和电动密闭阀。
进一步,所述气胀上还设有贮罐排风系统,所述贮罐排风系统包括贮罐排风管线,所述贮罐排风管线一端通过所述倒灌孔与所述贮罐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排风机、过滤器与大气相连通。
进一步,该装置还包括气体灭火系统,该气体灭火系统包括气体灭火柜,所述气体灭火柜的本体设置在所述气胀外,所述气体灭火柜的喷组设置在所述气胀内。
进一步,该装置还包括可燃气体探测系统,所述可燃气体探测系统包括可燃气体探测器,所述可燃气体探测器设置在所述气胀内。
进一步,所述气胀的侧壁上设有泄压口,所述泄压口的高度大于气胀净高的三分之二。
进一步,所述气胀进风管线上还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风管止回阀的进风端;所述气胀排风管线上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风机和电动密闭阀之间。
进一步,所述贮罐的排风管线上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排风机的进风端。
进一步,所述气胀上设有门窗。
进一步,所述气胀内设有两个所述可燃气体探测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在贮罐的倒灌孔上设有气胀,将放射性气溶胶与外界环境实体隔离,保证放射性气溶胶不会泄露到环境中,保护了环境和公众人员的安全;气胀上设有维持该气胀内负压的通风系统,保证气胀内可燃气体浓度不超标,保证工艺操作的安全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止放射性气溶胶外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排风机 2-1、2-2、2-3.过滤器 3.风机 4.电动密闭阀
5.风管止回阀 6.可燃气体探测器 7.气体灭火柜 8.泄压口
9.倒灌孔 10.工艺设备 11.气胀 12.贮罐
13.贮罐排风管线 14.气胀进风管线 15.气胀排风管线
16.风帽 17.网格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是一种防止可燃气溶胶外溢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气帐11和维持该气帐内负压的通风过滤系统。
该气帐11设置在挥发放射性可燃气溶胶贮罐12的倒灌孔9上,气胀11与贮罐1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密闭腔体,倒灌孔9位于密闭腔体内,从而避免了放射性可燃气溶胶外泄。
该气帐通风过滤系统包括气胀进风系统和气胀排风系统,气胀进风系统和气胀排风系统均贯穿在气胀的侧壁上。气胀进风系统包括气胀进风管线14,气胀进风管线14上依次设有过滤器2-3和风管止回阀5,气胀进风管线的一端通过网格风口17进风;气胀排风系统包括气胀排风管线15,气胀排风管线15上依次设有电动密闭阀4、过滤器2-2以及风机3。为了达到更好的排风效果,气胀排风管线15的末端设有风帽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44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