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紫色非硫细菌菌体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65653.9 | 申请日: | 2014-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17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淑丽;张光明;李相昆;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3/00 | 分类号: | C12P13/0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文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0 | 代理人: | 何强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乙酰丙酸 产率 紫色非硫细菌 菌体 发酵 有机废水 溶解氧浓度控制 生物体 金属离子 生物合成 废水COD 去除 光照 | ||
一种提高紫色非硫细菌菌体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提高生物体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的方法。它按以下步骤提高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一、调节有机废水pH值为6.5~7.5,然后向有机废水中投加金属离子Fe2+,再投加紫色非硫细菌,制成发酵初液;二、将步骤一的发酵初液在光照强度为1000~3000lux、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1.0mg/L、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发酵。本发明方法与现有生物合成5‑氨基乙酰丙酸的方法相比菌体产率和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废水COD去除率也达到9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生物体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5-氨基乙酰丙酸(ALA)是生物体合成叶绿素、血红素、卟啉和维生素B12等四吡咯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细胞中。1999年,一种以ALA为主要成分的光动力学药物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USA)批准用于为治疗光化角化病。另外,ALA在癌症和口腔疣状增生等疾病的光动力学诊断和治疗领域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同时,ALA作为一种环境相容性及选择性很高的新型光活化农药,对农作物和人畜无害,易降解、无污染,在农业上可广泛用作光动力学杀虫剂和除草剂。此外,ALA的应用还可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冻害和耐盐能力,并且能够作为作物生长的调节剂。
ALA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开发利用的浓厚兴趣。以前,ALA的生产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实现,由于其存在步骤繁琐,得率低和副产物毒性大等突出问题,越来越难以适应绿色化工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应用微生物生产ALA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利用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产5-氨基乙酰丙酸已经成功,而且还可以同步进行水处理,是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技术。但由于类球红细菌降解有机废水的能力还很有限,导致了菌体内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较低,从而阻碍了类球红细菌食品废水处理中回收高价值物质5-氨基乙酰丙酸的资源化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提高现有类球红细菌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而提供的一种提高紫色非硫细菌菌体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的方法。
按以下步骤提高紫色非硫细菌菌体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
一、调节有机废水pH值为6.5~7.5,然后向有机废水中投加金属离子Fe2+,再投加紫色非硫细菌,制成发酵初液;
二、将步骤一的发酵初液在光照强度为1000~3000lux、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1.0mg/L、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发酵,即实现紫色非硫细菌菌体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的提高;
其中,步骤一发酵初液中金属离子Fe2+的浓度为50μmol/L~600μmol/L;
步骤一有机废水的COD含量为6000~10000mg/L,TN含量为400~800mg/L,TP含量为20~60mg/L。
本发明所用紫色非硫细菌(PNSB)属于红杆菌科的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sphaeroides)。
本发明方法通过添加微量金属元素Fe2+来刺激紫色非硫细菌的细胞代谢活性,提高紫色非硫细菌的底物降解效率,增强对有机物质的降解能力,通过促进其能量物质ATP的产率来提高细胞的能量代谢活性,并通过增强能量代谢途径来提高菌体产量和高价值物质5-氨基乙酰丙酸的产率。
本发明方法与现有生物合成5-氨基乙酰丙酸的方法相比菌体产率和5-氨基乙酰丙酸产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废水COD去除率也达到9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56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