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门线SPS物料小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66865.9 | 申请日: | 2015-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4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高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3/02 | 分类号: | B62B3/02;B62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sps 物料 小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生产线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车门线SPS物料小车。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企业采用的生产线物料配送方式一般为工位器具+线边储存,这种模式的弊端很明显,比如线边物料存储面积很大,车间内物流路径复杂等。随着企业对生产线柔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SPS(senate production system)生产管理技术的日趋成熟,SPS物料配送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整车生产线。受工位间距以及物料小车数量大小的限制,适合采取SPS配送的物料通常体积较小。因此,设计一款能够尽可能多的装载物料种类的小车,对整条线的物流配送及效率均有明显的提升。
现生产线使用的SPS物料小车一般是在SPS物料小车的顶层设置有标准料盒101,在SPS物料小车的车体内通过横板103和竖板102分成不同的区域,如图1所示。这样的SPS物料小车的缺点是:小车空间利用率较低,物料配送的种类少;多种物料放置在同一区域或同一料盒中,物料的摆放较混乱,不利于物料分拣及装配;在SPS物料小车上无明显的保护措施,物料表面容易磕碰划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对现使用的SPS物料小车提出改进技术方案,通过本技术方案能够提高SPS物料小车的利用效率,并且减少对物料表面的磕碰现象。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门线SPS物料小车,包括有长方形的车体和设置于所述车体下方的至少四个车轮总成;所述车体的一端设置有挂钩,另一端设置有锁销;
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容纳装置;所述容纳装置包括第一容纳装置和第二容纳装置;所述第一容纳装置和所述第二容纳装置的结构相同,且以平行于所述车体的宽边的中线为对称轴对称;
所述第一容纳装置包括有至少两料盒、一个第一布兜和至少两个第二布兜;
所述挂钩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两端固定于所述车体的一个宽边上;
所述锁销包括有固定基座和拉销;所述固定基座设置于所述车体与所述挂钩相对的宽边上;所述固定基座设置有U型开口槽;所述U型开口槽的平面与所述挂钩的平面垂直;在所述U型开口槽的上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U型开口槽相通的开口,在所述U型开口槽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开口相对的椭圆形孔;所述拉销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设置于所述开口上,所述拉销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椭圆形孔。
所述第一容纳装置包括有四方形框架及四个竖梁,所述竖梁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车体,另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框架,所述竖梁分别为第一竖梁、第二竖梁、第三竖梁和第四竖梁。
在所述框架和所述车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两块垂直于所述车体的隔板,分别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垂直。
在所述框架和所述车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块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平行于所述车体。
所述第一布兜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装置面对所述第二容纳装置的一侧。
所述料盒和所述第二布兜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装置的上表面。
所述料盒的结构相同。
所述料盒的结构不相同。
所述车轮总成包括有支架结构、轴承结构、连接支架和滚轮;所述轴承结构与所述支架结构连接;所述支架结构固定于所述车体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连接所述滚轮,另一端同所述轴承结构连接。
所述支架结构包括有底板和垂直于所述底板的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车体的下表面,另一端同所述底板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小车空间利用率较大,划分合适区域存放对应物料,单台车配送物料种类多。
2、部分采用布袋及泡沫材质,并且不同种物料分开存放,使物料表面磕碰划伤概率大大降低。
3、闭环钢结构及锁销结构简单,制作便利,并且使小车的对接及脱离简单方便。
4、滚轮增加轴承机构,使滚轮能够360度旋转,前进更为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SPS物料小车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SPS物料小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SPS物料小车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SPS物料小车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5为使用状态的SPS物料小车俯视图;
图6为两辆SPS物料小车挂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车轮总成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68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电动堆垛车转向系统
- 下一篇:带附加气室的枕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