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超声速风洞气流稳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68065.0 | 申请日: | 2014-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8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郭孝国;王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04 | 分类号: | G01M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超 声速 风洞 气流 稳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动力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设备部件,一种带电加热功能的气流稳定段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运行时,风洞气流经过管道、阀门和加热器等设备,扰动大,流动紊乱,流速不均;主气流进入喷管前,需要气流稳定装置进行整流,以期达到流速均匀,沿喷管轴线气流方向无偏斜,较低的气流紊流度。使用中,按照风洞气流温度的差别,存在有不同的稳定段结构。
通常情况下,风洞对常温、低温气流进行整流的办法,是在稳定段前部加孔板、蜂窝器和纱网,来提高气流进入喷管喉道前的流动品质。特别是从直径较小气源管道到达孔径较大的稳定段平直部分,采用突扩或者大角度过渡段,更应在稳定段前方设置有金属多孔板,将气流速度均匀起来。高超声速风洞的主气流是属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流动,稳定段要承受高温和较大的压力,例如CAAA的FD-07风洞,试验调试参数Ma=8运行时,气流温度480℃条件下,压力为8.0MPa。Ma=10调试运行时,气流温度800℃条件下,压力达到10.0MPa,稳定段设计压力需要达到14.0MPa甚至更高,强度安全和气密性是极其重要的,稳定段的内部结构也必须耐热、抗冲击,连接可靠,外部必须耐压,气密性好。
根据现有经验,高超声速风洞稳定段内的蜂窝器和纱网在高温下易变形、损毁,特别是纱网结构,变成凸形,用一段时间,便起不到应有的整流作用,反而影响气流的均匀和风洞运行安全,所以高超声速风洞稳定段内部基本上不安装整流设备纱网、蜂窝器等,为了使通过阀以后的高速气流经过扩散减速,合理设计气流进入稳定装置的扩散部分,同时依靠长一些的平直段,以及大一些的亚音速收缩段,来起整流的作用。气流进入喷管前,为了避免加热的气流发生热偏折,气流的速度经验认为5~20m/s比较合适,低速流动的情况下,能够满足风洞稳定气流的要求。
针对高超声速风洞对气流加热的特点,风洞稳定段从冷状态短时间进入热状态,一般为数秒钟,风洞稳定段是被动吸热的,在风洞运行时需要主气流预热管道内壁,风洞等待稳定段气流温度上升的启动时间,有时甚至比正常的试验时间还要长;运行温度越高,启动时间越长。
对于压力-引射式风洞运行,例如CAAA的FD-07高超声速风洞,依靠热的主气流预热稳定段,大流量下,稳定段温度500℃时,一般30s左右,如果Ma数高,主气流的流量小时,预热的时间更长,风洞运行浪费大量的能源,为了达到快速升温的条件,需要提高加热器出口的温度,给加热器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加热器的能力限制,高Ma数试验时,一般难以满足快速升温的目的。对于CARDC的FL-31高超声速风洞,目前,采取喷管前引出旁路,用热的主气流进行稳定段预热,来提高稳定段的温度,缩短风洞的启动时间,但带来设备运行的复杂程度提高和程序繁琐。
对于压力-真空风洞运行,真空系统一般维持风洞运行时间约几十秒,稳定段还没有达到要求的温度,真空罐的压力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的压比条件,无法进行试验。例如,日本NAL-50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增加预热排气系统,实验前,需要预热管道,在稳定段的末端设置三通,实验前依靠加热器的热气流,预先加热管道,余热气体通过旁路排出,能够达到缩短启动时间的目的,但风洞运行程序繁琐。
北京大学的¢0.3m和¢0.12m高超声速风洞,为满足快速启动,稳定段基本都要提前预热,来增加稳定段温度。采用的方法是,在稳定段壳体外缠绕电热带,但是,此方式稳定段加热温度必须受到限制。考虑壳体的耐压要求,加热温度一般限定在200℃以下,以防出现外壳筒体壁面加热不均,出现局部受热降低外壳筒体的耐压强度,由于主气流的耐压壳体管壁较厚,吸热量大,温度上升慢,消耗的电能较大,造成浪费。对于Ma大于7的风洞,应用此方式存在一定风险,如果风洞在更高Ma数条件下工作,主气流工作压力一般大于5.0MPa,使用壳体壁面加热是存在风险的,实际工程中一般不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缩短高超声速风洞启动时间,便于加工制造的风洞稳定段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80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矩形盾构管片的水平试验加载装置
- 下一篇:冲击试验机机架平衡调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