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桥面泄水管衬套模具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69235.7 | 申请日: | 2014-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2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晏江;郭志奇;徐雷雨;陈海圣;成水武;钱旭栋;冉平;于化龙;冯鸿登;竺辉;林翰;应佳甲;段群苗;周一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19/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桥面 泄水 衬套 模具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施工领域,尤其是指桥面泄水管衬套模具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桥面泄水管是桥梁上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将桥面水排至桥梁外面,起到保护桥面结构和利于车辆行驶的作用。
桥面泄水管的安装一般要在预制或现浇桥面结构时先在桥面板上预留泄水管孔道,由于预制、安装误差或现浇桥面结构振动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预留的泄水管孔道变位,故泄水管孔道的直径都会比泄水管外径要大些,再在泄水管孔道与泄水管外壁之间浇筑衬套混凝土,既可用于调整泄水管的安装位置,又能密封泄水管的外壁周边与泄水管孔道之间的缝隙,使泄水管安装准确、保证桥面板上的泄水管整齐美观、排水畅通;同时,也能防止泄水管外径周边渗漏水而污染桥面底板和滴漏到桥下,避免污染环境、影响桥下过往行人和车辆的交通安全。
另外,泄水管底端一般需伸出泄水管孔道外露一段长度,作为外接排水管道之用,故目前衬套混凝土和安装泄水管需分两步进行:首先在桥面板的泄水管孔道底面用铁丝吊模、泄水管孔道内安放钢管或塑料管芯模进行衬套混凝土的施工;待砂浆终凝之后再放置泄水管。这种施工方法费工费料,泄水管安装的经济性较差,工人劳动强度也较大。同时,由于分两步施工泄水管,泄水管外壁周边与衬套混凝土之间的缝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渗漏水污染桥面底板和滴漏到桥下的现象也难以避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省工节料、节能环保、集成度高的桥面泄水管衬套模具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桥面泄水管衬套模具,包括桥面板、预留在桥面板上的泄水管孔道、泄水管、及将泄水管安装在泄水管孔道内的衬套模具,泄水管与泄水管孔道之间浇筑衬套砂浆,泄水管底端伸出泄水管孔道外露,所述的衬套模具包括活动穿入泄水管顶部并从泄水管底部穿出的中管,该中管内设有中心拉杆;所述的中管下部管壁上设有滑槽,中管外设有活动套装并沿中管作升降移动的束管,该束管上设有多根圆周均布的斜撑杆,每根斜撑杆的下端均上、下转动铰接在束管上;所述的束管上方设有与斜撑杆数量相同并以中管为圆心作圆周均布的模板支杆,每根模板支杆的内端均上、下转动铰接在中管上,每根模板支杆的外端均与相对应的每根斜撑杆的上端作铰接连接;所述的模板支杆上方设有环形的折叠模板,该折叠模板同时与桥面板底面和泄水管底部作吻合紧贴,折叠模板的内环固定安装在中管上,外环固定安装在每根模板支杆上,相邻两根模板支杆之间的折叠模板上设有折叠线;所述的泄水管顶部设有挡板,桥面板上方设有架设在泄水管孔道上方的支撑环;所述的中管滑槽内设有拉板,该拉板滑移设置在滑槽内,并与所述束管底端相接触,拉板与中心拉杆下端连接;所述的中心拉杆上端依次穿过挡板和支撑环,该中心拉杆与挡板之间、中心拉杆与支撑环之间均为可调式锁定结构。
所述的衬套模具的中管、中心拉杆、模板支杆、斜撑杆和折叠模板在衬套砂浆作用下的受力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一、
当时,模板支杆上范围内所受的弯矩最大
式中
——泄水管孔道周边处衬套砂浆的荷载强度();
2——泄水管外壁直径处衬套砂浆的荷载强度();
——泄水管孔道周边与泄水管外壁直径之间距离模板支杆铰中心处衬套砂浆的荷载强度();
——在衬套砂浆作用下斜撑杆所受的轴心压力();
——在衬套砂浆作用下模板支杆铰处的垂直压力();
——在衬套砂浆作用下模板支杆铰处的水平拉力();
——模板支杆或斜撑杆的根数;
——泄水管孔道直径();
——泄水管外壁直径();
——泄水管孔道内衬套砂浆高度();
——泄水管孔道内衬套砂浆容重();
——模板支杆铰与上铰中心之间的模板支杆水平投影长度();
——模板支杆“Z”形一竖的垂直中心与模板支杆铰中心之间的水平投影长度();
——上铰中心与泄水管孔道周边之间的模板支杆水平投影长度();
——模板支杆“Z”形上面一横与下面一横水平中心之间的高度();
——模板支杆“Z”形上面一横任意处与上铰中心之间的距离(),
;
——模板支杆“Z”形上面一横所受最大弯矩处与上铰中心之间的距离(),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92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均匀散射的发光路牌制作新工艺
- 下一篇:一种浮游栈桥的自提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