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H264码流分包传输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77716.2 | 申请日: | 2014-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6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根;谭小刚;谢文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21/63 | 分类号: | H04N21/63;H04N21/643;H04N21/647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 |
地址: | 51067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h264 分包 传输 方法 系统 | ||
1.一种H264码流分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发送端,对每帧H.264码流中所有NAL单元进行重要性分析,并依据NAL单元的重要性进行RTP分包,NAL单元的重要性包括3类,分别为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则RTP包也包括3类,分别为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为不同重要性的RTP包分别建立专用线程,根据RTP包的重要性,在对应专用线程中一次或n次重复发送RTP包到接收端,n≥2;
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各重复的RTP包丢弃至保留一个RTP包,对保留的RTP包和不重复RTP包进行解码获得视频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H264码流分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NAL单元中R=‘11’时表示NAL单元重要,R=‘01’或R=‘10’ 表示NAL单元一般重要,R=‘00’表示NAL单元不重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H264码流分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一个专用线程对重要的RTP包进行处理发送,且每个重要的RTP包重复发送3次;采用另一专用线程对一般重要的RTP包进行处理发送,且每个一般重要的RTP包重复发送2次;采用又一个专用线程对不重要的RTP包进行处理发送,每个不重要的RTP包发送1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H264码流分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端对各个NAL单元按先后进行标记,分别标记为NALU1、NALU2、…、NALUM;再对各个NAL单元进行重要性分析,NAL单元包括重要NAL单元、一般重要NAL单元和不重要NAL单元;
分别对重要NAL单元、一般重要NAL单元和不重要NAL单元中的各个NAL单元进行长度分析,根据长度分析结果对NAL单元进行分解或合并,其具体方式为:
1)对长度大于最大传输单元MTU的NAL单元,将其分解成多个 NAL子单元,将各个NAL子单元封装为RTP包,并将各RTP包标识为“分解”,发送给接收端;
2)对长度小于MTU的所有NAL单元,从序列号最小的NAL单元开始,依次合并后续m个NAL单元,当合并到某个NAL单元,其总长度超过最大传输单元MTU的字节时,且后续还有其他NAL单元,则先跳过该NAL单元;直到合并后续所有NAL单元都会超过最大传输单元MTU的长度时,则合并停止,对剩余未合并的NAL单元采用同样的方式处理;
若m=0,则将该NAL单元封装为RTP包,并将该RTP包标识为“单包”,发送给接收端;
若m>1,则对m+1个NAL单元进行合并,将m+1个合并的NAL单元封装为RTP包,并将该RTP包标识为“合并”,发送到接收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H264码流分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端,接收各个专用线程发送的RTP包,将重复的RTP包中RTP包丢弃部分只保留一个RTP包,去掉保留下来的RTP包或不重复RTP包的包头,并对该RTP包的载荷类型进行分析,若RTP包标识为“分解”,则对进行合并获得NAL单元;当标识为“合并”,则进行分解获得NAL单元;当标识为“单包”,则直接获得NAL单元;根据各NAL单元的序列号进行排序重新获得H264视频编码数据。
6.一种H264码流分包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用于对每帧H264码流中所有NAL单元进行重要性分析,并依据NAL的重要性进行RTP分包,NALU的重要性包括3类,分别为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则RTP包也包括3类,分别为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同时为不同重要性的RTP包分别建立专用线程,根据RTP包的重要性,在对应专用线程中一次或n次重复发送RTP包到接收端,n≥2;
接收端,用于将接收到的各重复的RTP包丢弃至保留一个RTP包,对保留的RTP包和不重复RTP包进行解码获得视频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7771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