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超级小区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78539.X | 申请日: | 2014-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33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曾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8 | 分类号: | H04L1/18;H04W7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梁丽超 |
地址: | 210012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超级 小区 数据传输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级小区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该系统包括:核心网设备,与该核心网设备连接的第一基站,与该第一基站通过该以太网链路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基站以及分别与该第一基站和该至少一个第二基站连接的终端,其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通过以太网链路进行数据交互,通过本发明,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网络架构成本高且架构不灵活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超级小区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超级小区技术在高铁、空中航道中有广泛的应用,超级小区是由多个CP(Cell Portion,部分小区)组成。这些CP在逻辑上还是属于同一个小区,共享共同的小区资源,例如小区ID(Identity,标识号),主辅同步信号,调频序列,和CRS(Common ReferenceSignal,公共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RS(SoundingReference Signal,信道探测参考信号)序列等。同一超级小区中不同的CP之间不存在移动性的问题,这就将移动性问题演变成一个小区不同的CP之间的检测和调度问题。
该技术能够由多个独立的小区,合并成逻辑上的大小区,减少终端干扰及频繁切换。特别是针对大量基站组成的超密集网络(Ultra Density Network)来说,超级小区对提升网络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业绩指标)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超级小区一般采用BBU(Building Base band Unit,基带处理单元)+RRU(Radio Remote Unit,射频拉远单元)组网的网络架构,在这种模式下,原有的多个小区的数据进行联合处理,共同处理发送原来的多个小区的RRU或者分布式天线的下行数据,和来自多个RRU或分布式天线组过来的上行数据,以达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
但是,采用上述网络架构,由于BBU和RRU之间通过光纤链路连接,对于针对连续覆盖设计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网络来说,例如微蜂窝超密集覆盖(站间距为50~100m)、城市楼宇阴影补盲、楼层垂直覆盖和大面积连续覆盖等,成本过于高昂,另外,在实际的组网中,当前的方案也不能够灵活兼顾连续覆盖和热点覆盖,不利于网络自优化,影响KPI。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超级小区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网络架构成本高且架构不灵活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超级小区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网设备,与所述核心网设备连接的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以太网链路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基站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基站连接的终端,其中,
所述核心网设备,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第一基站,用于通过所述以太网链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基站和所述核心网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并与所述终端通过空中接口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基站,用于通过所述以太网链路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数据交互,并与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空中接口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终端,用于通过所述空中接口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基站进行数据交互。
优选地,所述终端,用于通过空中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所述第一基站,用于解调所述上行数据,得到第一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解调数据以及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标识消息;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基站,用于解调所述上行数据,得到第二PUSCH解调数据以及第二HARQ标识信息,并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HARQ标识信息,并缓存所述第二PUSCH解调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785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