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煤低温干燥与输煤一体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84177.5 | 申请日: | 2014-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66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徐钢;许诚;杨勇平;赵世飞;刘文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K1/04 | 分类号: | F23K1/04;F23K3/00;F26B15/18;F26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煤 低温干燥 一体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原煤干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原煤低温干燥与输煤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的化石燃料储量的特点为“富煤、贫油、少气”,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较长时间内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已达8.17亿千瓦、年发电量达3.94万亿千瓦时,且近几年仍保持着每年3000-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燃煤电厂的粉尘、SO2、NOx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2.20%、42.16%和41.59%。因此,进一步提高燃煤电站机组运行效率对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降低整个污染物减排工作而言意义重大。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下发的《燃煤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明确指出,新建机组供电标煤低于300克/千瓦时,这对我国电力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前,主要提高技术手段为提高循环参数,提高机组运行水平,但从燃料源头节能,尚未开展相关研究。当前采用的磨煤系统中,煤中的水分都随锅炉送风进入炉膛燃烧。燃煤中水分的存在会降低其低位发热量,同时也限制了锅炉的排烟温度,因此降低了燃煤的利用效率。此外,煤中的水分会直接影响磨煤机电耗。因此,采用适当的形式降低进入磨煤机的煤的水分含量对燃煤机组进一步降低能耗十分有利。
近年来,低温干燥技术也越来越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如美国Clean Coal Power Initiative(CCPI)集团提出了一种流化床干燥设备,其利用冷却塔中的冷却水加热空气,以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来干燥原煤,有效的降低褐煤的水分含量,发电效率也随之提高。
众所周知,我国主要动力用煤的为烟煤、贫煤,其水分含量一般在3%-15%,如:烟煤(3~18%);贫煤(4~8%);洗中煤(7~9%)而水分含量中,外水分为主约为70%-80%;另外,由于气候环境等影响因素,如:我们南方靠近水系的电厂环境湿度偏大,煤中含水量一般更高。有研究分析表明,低温干燥(40-50℃)理论上去除80-90%的外水分,根据不同参数机组,采用原煤预干燥可降低标煤耗1.5-3g/kWh。而低温可用余热在电厂中大量存在如锅炉排烟、凝汽器循环水、空冷机组空冷岛热风等。因此,寻找合适的设备,设法回收低温余热,利用其预干燥原煤,对燃煤机组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煤低温干燥与输煤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输煤房1中由设备外壳2与设备内壳10组成双层密闭空间,空气引入管道3与干燥设备内壳2相连,接口处布置有第一水媒式加热器11,履带6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布置有支撑结构8、第二水媒式加热器9和转动轴7,组成原煤低温干燥与输煤一体化设备;在履带下方,布置有辅助输煤皮带12;旋风分离器4间隔固定在干燥设备内壳2壁上,旋风分离器4通过空气管道与固定在输煤房1顶面的带遮挡的烟囱5连接。
所述的空气引入管道与干燥设备内壳连接;空气引入管道中空气由风机送入;第二水媒式加热器9为多排蛇形管布置,空气经第二水媒式加热器9加热至30~50℃后进入干燥设备。
所述的支撑结构在履带下方呈网状分布,支撑结构8两侧固定在设备外壳2内壁上,履带6两侧的支撑结构8钢板上方布置密封护板13。
所述支撑结构8下方的第一水煤式加热器11为多排蛇形管并联布置,工质温度范围为50~60℃,加热空气至45~55℃,直接加热履带6上的煤颗粒。
所述原煤低温干燥与输煤一体化设备的出口与煤仓相连接,在输送煤颗粒的同时,对褐煤、次烟煤和烟煤完成外水分干燥。
所述空气引入管道3引入的空气经第一水煤式加热器11后自下而上穿过履带6下侧、传动轴7、第二水媒式加热器9、支撑结构8、履带6上侧、煤层,从而对煤颗粒进行干燥,干燥尾气经旋风分离器4分离后,经空气管道送入带遮挡的烟囱5后排入大气。
所述履带6下方布置辅助输煤皮带12,用于运输煤从履带6掉落的碎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41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回火型头部结构
- 下一篇:螺旋式双层保温金属排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