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煤焦油洗油中富集吲哚物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84678.3 | 申请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8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山;焦甜甜;陈洪楠;张锁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09/08 | 分类号: | C07D20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焦油 洗油中 富集 吲哚 物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化工产业及石油化工产业的分离领域,具体涉及吲哚类化合物从油中的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吲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药、香料、染料的生产以及植物生长素的合成。它们可以通过合成和分离得到。合成的生产成本较高,从富含吲哚的原料里进行分离较为经济。煤焦油的洗油馏分段中有含量大于1%的吲哚,且洗油的来源丰富,所以从洗油中分离吲哚较有意义。
将吲哚从油中分离的方法主要有碱熔法、酸聚合法、溶剂萃取法、共沸精馏法、络合法、超临界萃取法等。最早工业化的分离吲哚的方法为碱熔法,该方法利用吲哚的弱酸性,与KOH发生反应生成吲哚碱熔物,然后从油相分离,用苯类溶剂洗涤除去中性油。将吲哚碱熔物进行水解反应,在水层中加入苯,将吲哚引入苯层,最后对吲哚的苯溶液进行蒸馏得到粗吲哚。此种技术工业化最早,较为成熟。也可以利用某些溶剂对吲哚的高溶解能力,将吲哚从洗油中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有单溶剂萃取法,如乙撑盐酸盐、甲基酰胺等;双溶剂萃取法,即极性溶剂(如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和非极性溶剂(如C3-C10的烷烃或环烷烃)。还可以利用吲哚的可络合性对其进行分离,常用的络合剂为α-环糊精。
碱溶法曾在前苏联工业化生产,但是该方法流程长,提取率低,生产成本较高,反应过程中使用大量的酸碱,过程中产生大量酸碱废水,对设备要求较高。单溶剂萃取法萃取效率较低,双溶剂萃取法萃取效率有所提高,但是萃取剂的回收较困难,极性与非极性溶剂间存在互溶现象,吲哚的回收率和纯度降低,不适用于低吲哚含量的萃取。络合分离法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CN 103951604 A发明提供一种吲哚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该方法先使用极性溶剂(如三甘醇、乙二醇、二甲基亚砜或乙醇胺)得到富含吲哚的重相,再用非极性溶剂(如煤油、正辛烷或石油醚)对加水的吲哚相进行萃取,此方法使用多种萃取剂,回收困难。CN 1746159 A提出一种吲哚分离提纯的方法,先对其进行减压蒸馏,再使用双溶剂进行萃取,然后对其进行减压蒸馏,此方法操作复杂,能耗较高。
本发明以含吲哚的油为对象,加入咪唑类离子液体为萃取剂,离子液体与吲哚相互作用,将吲哚从油中萃取富集至离子液体层,该过程无强酸强碱、无水参与,避免了强酸碱废水的产生,对环境较为友好,本方法中的离子液体可以循环使用,降低了分离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离子液体为萃取剂来富集油中吲哚的方法。离子液体具有超低蒸汽压,不挥发,具有较大的稳定温度范围,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可以溶解各种物质,溶解度相对较大,表面张力较一般溶剂高,这些性质使离子液体成为一种较好的萃取剂,离子液体与吲哚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于与有机溶剂的作用力,且离子液体与油相不互溶,因而实现了油中吲哚的富集。该方法不使用强酸强碱,条件较为温和,萃取剂能够多次使用。
本发明具体研究方案如下:
(1)将离子液体加入油中,与油中的吲哚化合物相互作用,由于离子液体与油不互溶,形成液液分层,且吲哚在离子液体中溶解度大于油中,进而将吲哚富集至离子液体层。其特征在于,油中吲哚化合物的浓度为10~120g/L,离子液体与吲哚化合物体积比为0.1~2.0,萃取温度为0~150℃,萃取时间为5~100min。
(2)对吲哚富集层(离子液体层)进行溶剂反萃取处理,对离子液体进行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反萃取温度为1~100℃,反萃取时间为5~120min。
上述方法中,所述离子液体为带有咪唑基的离子液体,通式为
其中,R1、R2可相同或不同,代表C0~C6的烷基.
所述离子液体的阴离子为Cl-,BF4-,PF6-,NTf2-,Br-,I-,或NO3-。
上述方法中的油包括模型洗油和真实洗油,模型油主要包括烷烃、芳香烃,烷烃如正辛烷、正己烷、正庚烷,芳香烃如苯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真实洗油为煤焦油精馏过程中沸程在230~300℃的馏分段。
上述方法中,所述吲哚类物质为吲哚、1-甲基咪唑、1-乙基咪唑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46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体动力驱动泵
- 下一篇:一种氰化尾渣脱氰浮选回收硫铁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