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柱及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85277.X | 申请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7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孙财;陈扬;李向荣;杨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朗贤汽车组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23P15/00;B21D26/033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刘海 |
地址: | 21411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B柱及制造方法,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的B柱是汽车上的竖梁,位于驾驶舱的前座和后座之间,从车顶延伸到车底部。B柱不但支撑车顶盖,还要承受前、后车门的支承力,在B柱上还要装置一些附加零部件,例如前排座位的安全带,有时还要穿电线线束。因此B柱大都有外凸半径,以保证有较好的力传递性能。现代轿车的B柱截面形状是比较复杂的,它由多件冲压钢板焊接而成。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不用焊接而直接采用液压成型的封闭式截面中柱已经问世,它的刚度大大提高而重量大幅减小,有利于现代轿车的轻量化。
在侧碰试验和交通事故中,B柱起着重要的抗冲击作用。现有的B柱一般采用一块厚度无变化B柱的结构来承受侧面碰撞造成的冲击,也有采用拼焊板结构将不同厚度的钢板焊接在一起的方式。采用厚度有变化B柱的结构存在的优点是,能更好保护驾乘人员,碰撞时能达到变形吸能目的;而采用传统同等厚度钢板焊接的方式,存在的缺陷是:(1)B柱和加强钢板一般为冷冲压件,需要新开模具和焊接工装;(2)同等强度的冷冲件重量大,不符合轻量化趋势;(3)B柱和加强钢板分别成型后的制件再实现匹配焊接,稳定性不高,质量控制较难,报废率高;(4)B柱上下强度一样,发生侧面碰撞时,没有吸能变形部位,巨大冲击力回危害驾驶员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B柱及制造方法,采用液压成形的加强管,可以根据B柱形状灵活变化加强管的截面设计,使每个截面负载更加均匀,并且符合车辆轻量化要求。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B柱,包括B柱主体,B柱主体顶部为与车顶固定的上固定部,B柱主体底部为与门槛固定的下固定部;其特征是:所述B柱主体的上部为第一厚度区域,下部为第二厚度区域,中部为第三厚度区域;所述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的厚度为1.2 mm,第三厚度区域的厚度为1.7 mm;所述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的高度分别占B柱主体高度的1/4~1/3;在所述第三厚度区域设置加强管,加强管为中空管,由液压成形工艺得到。
所述加强管的管壁厚度为1.8mm±30%。
所述B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激光拼焊得到具有第一厚度区域、第二厚度区域和第三厚度区域的B柱主体的坯料,将B柱主体的坯料在加热炉内加热至850~940℃,使其转化为奥氏体组织,所述B柱主体的坯料采用22MnB5(俗称硼钢);
(2)将奥氏体化后的B柱主体的坯料在模具内进行热成型,并同时淬火;其中,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的厚度为1.2 mm,第三厚度区域的厚度为1.7 mm;
(3)选择材质为低碳钢、不锈钢、铝、铝镁合金的直管,将直管在常温下进行弯管,并预成型得以与加强管最终形状基本一致的零件;所述直管的材质为微合金钢、双相钢或多相钢;
(4)将步骤(3)预成型后的零件在模具中由压力机进行液压成形,具体过程为:模具在压力机驱动下闭合,压力机的水系统向预成形后的管状零件的内腔进行注水,使得零件的内腔充满水;轴向缸向零件移动并将零件密封,同时向零件内腔注入高压水,在高压水的作用下,工件变形,直至与模具的成型面贴合,得到所需要的加强管的形状;所述高压水的内压力为5~250MPa,轴向缸推力为5~100吨;
(5)将步骤(2)热成型得到的B柱主体和步骤(4)液压成形得到的加强管焊接在一起,得到所述的B柱。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加强管采用液压成形工艺,具有轻量化的优点,即产品的强度更高,重量反而更轻;(2)应力集中小:相对于传统冲压工艺,即冲压两片零件再焊接到一起的工艺,使用液压成形工艺可以根据B柱主体的情况灵活变化截面设计,让每个截面的负载更加均匀;(3)尺寸质量更高:由于液压成形工艺成形时内部压力很高,工件塑性变形处理压应力状态,而非传统从冲压工艺的拉、压两种应力状态,这样更容易产生零件回弹,零件的尺寸精度因而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B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加强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所述B柱包括上固定部1、下固定部2、B柱主体3、第一厚度区域4、第二厚度区域5、第三厚度区域6、加强管7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朗贤汽车组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朗贤汽车组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52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轻型履带拖拉机的驾驶座位减震结构
- 下一篇:三厢轿车车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