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稠油的树枝型油溶性降粘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98675.5 | 申请日: | 2014-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8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全红平;鲁雪梅;黄志宇;张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8/58 | 分类号: | C09K8/58;F17D1/17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1050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树枝 型油溶性降粘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稠油的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稠油开采过程中井筒降粘及管输降粘的树枝型油溶性降粘剂。
背景技术
稠油是一种在油层温度下粘度大于100mPa·s的非常规原油。我国的稠油资源极为丰富,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预计储量可达到300亿吨以上。
目前,国内外对稠油的开采主要采用加热降粘、乳化降粘及掺稀降粘三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加热降粘的能耗大,对基建设施要求高,一旦停止加热可能会发生管道堵塞;掺稀降粘对稀油需量高,降低了稀油品质增加炼化成本;乳化降粘不适用于含水量低或不含水油井,引入水后会发生增粘的现象,而且在管输过程中一旦破乳就会堵塞管道,还存在着后期破乳困难及废水处理等问题。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开采稠油来填补常规原油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稠油的降粘效果,有效地降低成本,缓解稀油紧缺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油溶性降粘剂是一种油溶性物质,可以直接添加,具有加量少、工艺简单、无需后处理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多受到油田的广泛关注。油溶性降粘剂分子可以通过与胶质、沥青质形成氢键拆散沥青质胶质聚集体结构,从而降低稠油的结构粘度。目前国内外主要以油溶性降凝剂降粘为主,成功应用与高凝、高粘原油,低温时降粘效果较好,但绝对粘度仍然很大;而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较少,市场上所售的油溶性降粘剂效果一般,普遍存在强的针对性问题。因此,研究一种降粘效果好,能够满足稠油开采和集输的要求,而且对环境无污染、低成本的油溶性降粘剂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油溶性降粘剂所存在的降粘效果一般、针对性强等缺点,特提供一种用于稠油的树枝型油溶性降粘剂,以提高稠油的降粘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的原料二乙醇胺有两个能形成氢键的极性基团-OH和-NH2,这些极性基团能与稠油中的胺质沥青质形成氢键,将胺质和沥青质分散开来,用环氧氯丙烷与二乙醇胺聚合,发生主链反应,使主链增长;选用原料十八酰氯,其中含有强油溶性的烷基长链,增强油溶性与环氧氯丙烷和二乙醇胺聚合产物发生接枝反应,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将胺质和沥青质分散开来,达到更好的降粘效果。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稠油的树枝型油溶性降粘剂,由二乙醇胺、环氧氯丙烷、十八酰氯及溶剂甲苯组成,所用原料及摩尔百分比为:二乙醇胺20%~60%;环氧氯丙烷20%~60%;十八酰氯20%~60%;溶剂是用甲苯,加入量是以上三种原料总质量的30%~50%;其制备方法是:在装有球型冷凝管、温度计、磁力搅拌子及进气管的四口烧瓶中按原料摩尔百分比加入20%~60%二乙醇胺和20%~60%环氧氯丙烷,反应温度为60℃~100℃,由进气管通入氮气保护,开启加热装置,反应时间为15~70min,第一阶段反应为主链反应;然后在烧杯按原料摩尔百分比20%~60%加入十八酰氯,再加入三种原料总质量的30%~50%的溶剂甲苯溶解十八酰氯待滴加,由输液管接进气管滴加入上步混合液中,第二阶段为接枝反应,反应温度为80℃,待温度升至80℃后,开始滴加十八酰氯甲苯溶液,滴数控制在1~0.5滴/2s左右,继续通入氮气反应时间为2~8h;最后将上步混合液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旋蒸,除去溶剂甲苯,再将固体产物用甲醇进行2~4次提纯,直至上层液澄清,蒸馏出甲醇,将固体产物在真空条件下烘干,制得本树枝型油溶性降粘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2)本油溶性降粘剂设计为新型的树枝状结构,其对胶质沥青质聚集体的分散作用更好,对稠油的降粘效果也更好;(3)本方法合成出来的产物,无需提纯,油溶性好,可以与甲苯、柴油、煤油等多种溶剂混溶;(4)本降粘剂所应原料成本低廉,加量少,对环境污染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986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