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动液储油壶盖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98691.4 | 申请日: | 2014-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4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解海龙;谢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6 | 分类号: | B60T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储油 壶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动液储油壶盖。
背景技术
商用车制动液储油壶安装在驾驶室内部的仪表台骨架上,通过出油胶管与制动主缸相连,其作用是储存足够的制动液、向制动主缸及时提供制动液并保证制动液不会泄露。当储油壶向制动主缸提供制动液时,会导致储油壶内制动液液面下降,所以储油壶必须要与外界空气相通,否则储油壶内部将会形成负压,导致制动液无法进入制动主缸,影响汽车的制动性能。
一般的商用车使用环境较为恶劣,需要经常在颠簸不平的道路上行驶,储油壶内的制动液也会随着车辆的颠簸在储油壶内晃动,当出现剧烈的振动时,制动液会通过储油壶盖上的通气孔溅出,造成储油壶泄露,制动液的减少容易造成车辆制动性能下降,影响行车安全。因此,怎样保证储油壶透气性的同时又不会导致储油壶泄露,成为相关领域技术人员攻关的难题。
现有的出油壶盖如图1所示,盖头101、通气阀座102与密封圈103组成了储油壶盖。使用时,盖头101拧紧安装在壶身104的壶口处,安装后,密封圈103紧紧贴在壶身104的内壁,起到密封制动液的作用。储油壶内部通过通气阀的通气孔105、通气阀座102与盖头101配合时的间隙与外界大气相通。储油壶壶口处内还安装有滤网106,防止杂物进入储油壶内部。制动液在储油壶中会随着车辆的振动而晃动,通过通气阀座的通气孔105进入到通气阀座102内,所以通气阀座102设计为V形,可以让进入的制动液再次流入储油壶内。但车辆发生剧烈颠簸振动时,制动液会沿着通气阀的通气孔105、通气阀座102与盖头101配合时的间隙流到储油壶外,造成制动液泄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液储油壶盖,在保证储油壶盖整体强度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新的通气结构,在保证储油壶密封性、通气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制动液通过通气结构泄露的概率,保证汽车在恶劣的道路环境中制动性能的可靠性,增加行车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动液储油壶盖,包括盖头、通气阀座和密封皮碗;所述盖头与所述通气阀座卡接;所述密封皮碗过盈安装在所述通气阀座上;所述通气阀座的上表面沿轴心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通气孔、第一环形板、第二环形板和第三环形板;所述通气孔和所述第一环形板之间形成第一储液槽,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之间形成第二储液槽,所述第二环形板和所述第三环形板之间形成第三储液槽;所述通气孔的下部设置有圆槽,所述圆槽与所述密封皮碗之间形成储液空间;所述密封皮碗的上表面沿轴心切线设置有通气切缝。
优选地,所述通气切缝的长度为4.9mm~5.1mm。
优选地,所述密封皮碗的外侧面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储油壶体的内壁相配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密封皮碗的顶面内壁上设置有凸起皮圈,所述凸起皮圈与所述通气阀座上的所述通气孔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半径为5.0mm~5.2mm,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半径为8.5mm~8.7mm,所述第三环形板的半径为12.5mm~12.7mm。
优选地,所述第一储液槽的深度为5.7mm~5.9mm,所述第二储液槽的深度为10.4mm~10.6mm,所述第三储液槽的深度为7.0mm~7.2mm。
优选地,所述第三环形板的顶端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盖头的内壁相配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板上设置有第一切口,所述第二环形板上设置有第二切口,所述第三环形板上设置有第三切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均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通气阀座的切线上;所述第三切口为四个,呈十字交叉设置在所述通气阀座的切线上;所述第三切口中的两个与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位于同一切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切口、所述第二切口和所述第三切口的深度均为3.9mm~4.1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986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