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99575.4 | 申请日: | 2014-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7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徐俊;曹秉刚;许广灿;吕齐;续丹;王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3/14 | 分类号: | B60G13/14;B60L11/1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振动 能量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能量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振动能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作为绿色能源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动汽车,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然而,续驶里程相对传统汽车短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市场推广。
电动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能在很大程度上回收电动汽车在刹车过程中的机械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并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电池能比小、刹车时间短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制动能量回收并不能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达到人们预期的水平。如何更好地回收汽车行驶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并将其运用于增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回收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振动产生的能量,并将其存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中,从而使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持续获得振动能量回收的电能,延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汽车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前后车轮轴,前后车轮轴与减振电机A通过减振机械结构C连接,传感器K连接在减振机械结构C上,传感器K通过信号线和减振电机控制器B连接,减振电机控制器B分别通过信号线和动力线与减振电机A连接,减振电机控制器B通过动力线与电池包接口E连接,电池包接口E与电动汽车J上的电池包D通过动力线连接,电池管理系统F通过信号线分别与减振电机控制器B、整车控制器G、电池包接口E连接,整车控制器G通过信号线与减振电机控制器B连接,整车控制器G通过信号线和动力线连接驱动电机控制器H,驱动电机控制器H通过信号线和动力线连接驱动电机I,驱动电机I与电动汽车J上减速器机械连接。
所述减振电机控制器B为电力电子部件,为三相整流电路、DC-DC电路、H桥电路及相应电路的集合。
所述电动汽车J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所述减振电机A为直流无刷电机、交流异步电机或永磁同步电机。
所述减振机械结构C为齿轮齿条机构或丝杠机构。
所述传感器K为测量悬挂运动的部件,具体采用距离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
所述电池管理系统F为电动汽车J中对电池包D进行管理的系统,包括对电池包D中电池单体电压的检测、荷电状态的估计、过充过放的保护。
所述电池管理系统F为整车控制器G和减振电机控制器B提供电池相应信息,为车辆行驶及振动能量回收提供参考。
所述整车控制器G为单独形式或集成于驱动电机控制器H中的集成形式,负责整车协调与控制。
所述信号线采用CAN协议或RS485协议。
本发明将电动汽车振动能量通过减振机构和减振电机回收到电池汽车电池包中,提高电能使用效率,从而能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降低电池成本,能有效推进电动汽车的市场化进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减振机械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参照图1,一种电动汽车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前后车轮轴,前后车轮轴与减振电机A通过减振机械结构C连接,传感器K连接在减振机械结构C上,传感器K通过信号线和减振电机控制器B连接,检测振动能量回收所需信息;减振电机控制器B分别通过信号线和动力线与减振电机A连接,减振电机控制器B通过动力线与电池包接口E连接,电池包接口E与电动汽车J上的电池包D通过动力线连接,电池管理系统F通过信号线分别与减振电机控制器B、整车控制器G、电池包接口E连接,整车控制器G通过信号线与减振电机控制器B连接,整车控制器G通过信号线和动力线连接驱动电机控制器H,驱动电机控制器H通过信号线和动力线连接驱动电机I,驱动电机I与电动汽车J上减速器机械连接,驱动电动汽车J。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995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