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工艺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99788.7 | 申请日: | 2014-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5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平;于晓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深度 工艺 装置 | ||
1.一种废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厌氧池、缺氧池及带有膜组件和曝气装置的好氧池,其中缺氧池为三段等分的相互连通式结构;待处理污水按配比分别进入厌氧池和第二段缺氧池以依次进行水解酸化、聚磷、反硝化处理并进入用于沉淀处理的第三段缺氧池,第三段缺氧池的底部输出端将沉淀分离的污泥分别回流至厌氧池或作为剩余污泥外排,第三段缺氧池的上部输出端将上清液溢流输出至好氧池以进行硝化处理和膜分离处理,好氧池中的膜组件的出水端分别与第一段缺氧池以及排水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工艺与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厌氧池、缺氧池及好氧池的容积比为1:2~4:5~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工艺与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厌氧池内填充有不低于10%体积比的固定化填料,所述的膜组件设置于曝气装置的上方,其顶部距离好氧池的液面不低于0.5m以维持泥水分离所需的压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工艺与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相互连通式结构,通过设置于第一和二段缺氧池间隔壁底部的联通孔和设置于第二和第三段缺氧池间隔壁中位高度的连通孔实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工艺与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段缺氧池内设有搅拌器。
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装置的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一单位体积的待处理废水按2~9:1的比例分别泵入厌氧池和第二段缺氧池,在厌氧池与0.1~0.4单位体积回流污泥充分混合后溢流到第一段缺氧池;
2)溢流混合液在第一段缺氧池与回流的1~3单位体积硝化液完全混合,经开口于间隔壁底部的连通孔进入第二段缺氧池,在此与部分原污水混合后,再经开口于间隔壁上中位高度的连通孔进入第三段缺氧池;
3)在第三段缺氧池经沉淀分离后的0.1~0.4单位体积污泥回流到厌氧池,剩余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
4)分离后的1.6~3.6单位体积上清液溢流进入好氧膜生物反应器与硝化污泥完全混合后停留2~4h,经膜组件固液分离后排出;
5)膜组件分离后的1~3单位体积上清液回流到第一段缺氧池,剩余部分作为处理出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厌氧池内的固定化微生物浓度维持在10g/L以上,回流的悬浮态微生物浓度为8~14g/L,从而维持该厌氧段反应池内微生物浓度不低于13g/L。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悬浮态微生物随溢流混合液进入第一段缺氧池,从而使缺氧段内微生物浓度仅维持在1.5~3g/L。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好氧池内硝化微生物的浓度通过定期排放浓缩污泥维持在10g/L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艺,其特征是,步骤1)中,处理中污水在厌氧池中混合后停留1~2h后再溢流到第一段缺氧池;步骤2)中,处理中污水在第一和第二段缺氧池中分别停留0.5~1h后再经开口于间隔壁上中位高度的连通孔进入第三段缺氧池;步骤3)中,混合液在第三段缺氧池停留0.5~1h完成泥水分离,其中0.1~0.4单位体积浓缩污泥回流到厌氧池与分配进水混合;步骤4)中,经第三段缺氧池沉淀分离的1.6~3.6单位体积上清液溢流进入好氧膜生物反应器与硝化污泥完全混合后停留2~4h,经膜组件固液分离后排出。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污泥的回流比为10~40%。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硝化液的回流比为100~3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9978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