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O-乙基-6-O-(2-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绿色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00066.9 | 申请日: | 2014-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0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甘永江;史荣会;郑志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B37/16 | 分类号: | C08B3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王晓彬 |
地址: | 350118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基 丙基 环糊精 绿色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化合物2-O-乙基-6-O-(2-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绿色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环糊精由α-(1,4)-糖苷键相连的环状分子,它外形像一个锥柱状空桶,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性。在水溶液中,它们可以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分子进行包结。环糊精常见的有三种,含有6、7、8个葡萄糖单元的分子,分别对应α-、β-、γ-环糊精。由于β-环糊精的分子孔洞大小适中,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无毒,应用范围最广。可广泛应用于分子识别、分离、药物、催化等方面。但是,由于β-环糊精母体的溶解度较低﹑疏水区域及催化活性有限,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而通过引入一些取代基团可以显著的提高β-环糊精的水溶性。这些取代基如2-羟丙基。羟丙基β-环糊精由于其高的水溶性和良好的包结性能及低毒性,已经广泛的应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β-环糊精上引入疏水基团使β-环糊精衍生物在惰性的有机溶剂中应用,合成疏水性的环糊精的衍生物同样是必要的。乙基化-β-环糊精作为疏水﹑亲脂性的β-环糊精衍生物应用广泛,乙基-β-环糊精对布舍瑞林、氟灭酸、硝酸甘油、消心疼、脉心导敏、舒喘灵、甲巯丙脯酸等药物都有缓释作用;还可用于催化、分离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在β-环糊精上同时引入疏水性基团(乙基)和亲水性基团(2-羟丙基),综合两种应用非常广泛的β-环糊精衍生物(乙基化-β-环糊精和(2-羟丙基)-β-环糊精)的优势,合成乙基-2-羟丙基β-环糊精具有更多的不对称环境,在分子识别中应该会有更广泛的用途的2-O-乙基-6-O-(2-羟丙基)-β-环糊精。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2-O-乙基-6-O-(2-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绿色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20-90℃温度下,在无水K2CO3或者无水Na2CO3存在下,β-环糊精和碳酸二乙酯在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反应0.5-56小时,反应过程中用TLC监测反应;
步骤2)反应完全后,过滤除去无水K2CO3或者无水Na2CO3及其它不溶物,减压蒸馏出二甲基甲酰胺溶剂,溶液浓缩;
步骤3)加入丙酮,搅拌,沉淀出产物,滤去丙酮,得到粉末固体为2-O-乙基-β-环糊精;
步骤4)把所得2-O-乙基-β-环糊精溶解在3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滴加环氧丙烷和乙腈的混合溶液,在0-70℃温度,常压下,反应0.5-48小时;
步骤5)用10摩尔/升的盐酸溶液中和氢氧化钠溶液至中性,蒸馏得到白色固体;
步骤6)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白色固体中的产品,溶解后过滤除去的氯化钠,将除去氯化钠的溶液倒入50-200毫升丙酮中,得到白色沉淀物,继续用丙酮反复洗涤,最后用乙醚浸泡得到白色粉末固体产品2-O-乙基-6-O-(2-羟丙基)-β-环糊精。
所述的步骤1)中,碳酸二乙酯与β-环糊精的摩尔比:1:1-1:10。
所述的步骤1)中,β-环糊精与无水K2CO3或者无水Na2CO3质量比为:1:5-86:1。
所述的步骤1)中,β-环糊精与二甲基甲酰胺溶剂的摩尔比为:1:1500-1:200。
所述的步骤4)中,环氧丙烷与乙腈的体积比为1:15。
所述的步骤4)中,β-环糊精与环氧丙烷的摩尔比为:1:1-1: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碳酸二乙酯和β-环糊精先合成2-O-乙基-β-环糊精,然后在继续与环氧丙烷反应,是一种制备新化合物2-O-乙基-6-O-(2-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绿色合成工艺。本发明工艺条件简单,β-环糊精的转化率高,反应后β-环糊精的总转化率为56-93%,对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实施例1得到的2-O-乙基-6-O-(2-羟丙基)-β-环糊精质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工程学院,未经福建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00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