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及其构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00471.0 | 申请日: | 2014-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64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吴怀国;韩德强;魏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瑞诺安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7/103 | 分类号: | E21F17/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企鸿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7 | 代理人: | 刘葛;郭鸿雁 |
地址: | 10240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井下 密闭 及其 构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结构和一种墙体结构的构筑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煤矿生产时的井下密闭墙及其构筑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的井下安全是煤矿生产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煤矿密闭墙仍然是保障煤矿通风安全的主要设施之一。永久密闭墙主要用于有煤尘、瓦斯危险矿井采空区的永久密封。然而,煤矿密永久闭墙通常采用砖、砂和水泥砌筑而成,所用材料属于刚性材料,在动压作用下,极易开裂漏风,使采空区里的有害气体外泄进入通风巷道,采空区内部也由于密闭不严容易造成煤层或浮煤自燃,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另外,一般永久密闭墙构筑材料用量大,增加了矿井辅助运输量;密闭墙工期长,效率低,施工主要靠手工,劳动强度大。因此,矿井永久密闭墙需要采用新型快速构筑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强度高、缓冲性能好、密封效果好的煤矿井下密闭墙和一种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成本低的煤矿井下密闭墙的构筑方法。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包括底板和顶板,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安装有前后两排位置相对的木点柱,两排木点柱之间安装有多块木板,所述木板固定在两排木点柱相对的侧面上,每块木板与同一侧的木点柱依次固定连接,前后两排木点柱之间设置有风筒布,所述风筒布内侧形成充填腔,风筒布固定在前后两侧的木板上,其中前侧或后侧最上方的木板上开设有用于向充填腔内注浆的注浆孔,所述充填腔内填充有填料。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其中所述前后排位置相对的木点柱之间连接有若干根铁丝,所述铁丝与木点柱组成若干个相邻的框架,每个框架包括前后排各两个木点柱以及与木点柱相连的铁丝,所述每个框架的四个木点柱中位于同一排的两个木点柱相邻,前后排的木点柱位置相对,所述风筒布和注浆孔的个数与框架个数相同,每个框架内设置有一个风筒布,每个风筒布与一个注浆孔相通。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其中所述风筒布前侧或后侧的上部开设有观察孔,所述风筒布选用矿用阻燃帆布。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其中所述木点柱上方与顶板的连接处用木楔子夹紧。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其中所述填料选用泡沫水泥。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的构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安装在巷道内的顶板和底板之间安装前后两排位置对应的木点柱;
b)在前后两排木点柱相对的侧面上分别安装多块木板,每块木板与同一侧的木点柱依次固定连接;
c)在前后两排木点柱之间设置风筒布,所述风筒布内侧形成充填腔,并将风筒布固定在前后两侧的木板上;
d)在前侧或后侧的最上方的木板上开设注浆孔,并将注浆孔连接注浆管路,注浆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充填设备;
e)启动充填设备向充填腔内填充填料。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的构筑方法,其中所述风筒布选用矿用阻燃帆布。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的构筑方法,其中所述注浆管路选用矿用高压胶管,注浆管直径为32mm,耐压大于8MPa。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的构筑方法,其中所述充填设备选用螺杆式注浆泵。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的构筑方法,其中所述填料选用泡沫水泥。
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及其构筑方法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在木点柱内侧设置风筒布,形成充填腔,充填腔内填充填料构成墙体,这种密闭墙外侧有木点柱和木板作为骨架进行支撑,内侧具有填充物,整体上强度高、密封性好。墙体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有效改善压力过大导致墙体开裂的问题,实现防爆、密闭的效果。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的构筑方法采用灌注成型方式代替井下密闭墙传统砌筑成型方式,可以通过注浆管路实现远距离一次灌注成型,减少巷道环境对构筑墙体的不利影响,构筑过程中安全高效。同时灌注成型可以减少矿井辅助运输负担,减少材料用料量,降低建造的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及其构筑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煤矿井下密闭墙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瑞诺安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瑞诺安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04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