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气式紧凑型冲击电压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02211.7 | 申请日: | 2014-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36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乔根;郭璨;文韬;秦逸帆;游浩洋;赵军平;陈维江;殷禹;时卫东;李志兵;刘轩东;庞磊;王强;唐保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张晓霞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气式 紧凑型 冲击 电压 发生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气式紧凑型冲击电压发生装置,包括充气式金属罐体(1)以及由绝缘支撑件(3)支撑于金属罐体(1)内部的多级气体绝缘冲击电压发生器,所述金属罐体(1)与内部的多级气体绝缘冲击电压发生器之间形成密封的充气空腔(2);所述多级气体绝缘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每一级包括:冲击电压发生回路、和圆环式屏蔽电极(6)。本发明结构紧凑、固有电感低、重量较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充气式紧凑型冲击电压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冲击电压发生器主要用于电力设备等试品进行雷电冲击电压全波、雷电冲击电压截波和操作冲击电压波的冲击电压试验,检验绝缘性能。目前,产生冲击电压通常是依靠冲击电压发生器产生的,而目前冲击电压发生器多为敞开式冲击电压发生装置,这种发生装置以空气作为绝缘介质。由于空气耐电强度低,导致这种敞开式冲击发生装置体积巨大,不利于运输与现场试验;并且这种装置由于空间尺寸大导致回路固有电感大,因而不利于冲击波形陡化,在进行大容量试品试验时,也不易输出符合要求的陡前沿冲击电压波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式紧凑型冲击电压发生装置。
一种充气式紧凑型冲击电压发生装置,包括充气式金属罐体1以及由绝缘支撑件3支撑于金属罐体1内部的多级气体绝缘冲击电压发生器,所述金属罐体1与内部的多级气体绝缘冲击电压发生器之间形成密封的充气空腔2;所述多级气体绝缘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每一级包括:冲击电压发生回路、和圆环式屏蔽电极6;所述冲击电压发生回路包括多组脉冲电容器4,在相邻的脉冲电容器4之间均具有球间隙气体开关5;所述圆环式屏蔽电极6均匀插入所述脉冲电容器4之间,通过圆环式屏蔽电极6将冲击电压发生器分为多级;所述多级气体绝缘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最后一级连接锥形变阻抗传输导体8。
可选的,所述充气式冲击电压发生装置还包括环带式屏蔽罩7,所述环带式屏蔽罩7至少部分包覆所述多级冲击电压发生回路的最后一级。
可选的,所述环带式屏蔽罩7至少部分包覆所述锥形变阻抗传输导体8。
可选的,所述圆环式屏蔽电极6通过所述绝缘支撑件3与金属罐体1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球间隙气体开关5位于脉冲电容器4的轴心位置,相邻的脉冲电容器4之间的球间隙气体开关5依次相互串联连接。
可选的,所诉充气空腔2内所充气体为纯SF6气体或SF6/N2混合气体。
可选的,当所诉充气空腔2内所充气体为SF6/N2混合气体时,SF6气体含量在15%至95%;当所诉充气空腔2内所充气体为纯SF6气体时,充气气压为0.2MPa至0.6MPa;当所诉充气空腔2内所充气体为SF6/N2混合气体时,充气气压为0.3MPa至0.7MPa。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充气式冲击电压发生装置具有全封闭、小型化、轻量化、易于运输、易于检修拆卸、易于输出陡前沿冲击波形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等设备的现场试验以及实验室研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充气式紧凑型冲击电压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充气式紧凑型冲击电压发生装置沿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22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