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机电系统芯片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04770.1 | 申请日: | 2014-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6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康育辅;罗烱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81B7/00 | 分类号: | B81B7/00;B81B3/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陈肖梅;谢丽娜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机 系统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n-Mechanical System)芯片,特别是指一种利用阻挡部件通过弹性回复力约束微机电 元件体的移动,从而避免微机电元件体碰撞受损,以提高微机电元件 体的稳固性的微机电系统芯片。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图1显示现有技术的MEMS芯片的示意图。现有技 术的MEMS芯片1包括一覆盖晶圆10以及一基板3。基板3上有一微 机电元件体2。其中,微机电元件体2通过一固定部6与一结合元件7 而与基板3连接。
现有技术的MEMS芯片1中,内部微机电元件体2经常需要制作 于密闭的空间中,例如微声压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等均需如此。 当微机电元件体2相对于基板3沿着一移动方向S’产生移动时,往往 需要有一阻挡部件12来防止微机电元件体2直接冲撞覆盖晶圆10。冲 撞的结果可能产生粒子或碎片而造成密闭空间的压力不准确、甚至造 成微机电元件体2损毁。现有技术中,阻挡部件12的形成是直接在制 程中于覆盖晶圆10的一下表面10a形成一凸状物,如图1所示的阻挡 部件12。阻挡部件12具有两侧向翼121。其中,两侧向翼121必须与 微机电元件体2之间彼此有所重叠(如图1所示的虚线)。如此一来, 两侧向翼121可用来防止微机电元件体2直接冲撞覆盖晶圆10。
然而,当微机电元件体2相对于基板3沿着移动方向S’移动时, 若是微机电元件体2对阻挡部件12所施予的一作用力F1’太大,仍会 造成微机电元件体2或是阻挡部件12被碰撞受损而产生前述问题。
与本案相关的专利可参阅美国专利案第8,661,900号、第8,124,895 号及美国专利公开案第2013/0106241号。
有鉴于此,本发明即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利用阻 挡部件通过弹性回复力约束微机电元件体的移动,由此避免微机电元 件体碰撞受损,以提高微机电元件体的稳固性的微机电系统芯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微机电 系统芯片,其可利用阻挡部件通过弹性回复力约束微机电元件体的移 动,从而避免微机电元件体碰撞受损,以提高微机电元件体的稳固性。
为达上述目的,就其中一观点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机电系统 芯片,包含:一元件晶圆,包括:一第一基板;及一位于该第一基板 上的一微机电元件体,其中该微机电元件体具有一可动部件;一覆盖 晶圆,与该元件晶圆相互结合而形成一腔室,其中该覆盖晶圆包括: 一第二基板,其中该第二基板具有一下表面,该第二基板的下表面面 向该微机电元件体;一弹性体(elasticstructure),与该第二基板的该下 表面连接;以及一阻挡部件(stopper),通过该弹性体而与该第二基板 下表面连接,该阻挡部件具有一下表面,其中该阻挡部件的下表面与 该可动部件相距一第一距离,由此该阻挡部件约束该可动部件沿着缩 短该第一距离的方向移动,且当该可动部件碰触该阻挡部件时,该弹 性体提供一个与该方向相反的弹性回复力予该阻挡部件。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弹性体包括一弹性元件。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阻挡部件和该弹性元件的一部分合 并构成一个悬臂。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弹性体包括一弹性元件以及一固定 元件,该固定元件与该第二基板的下表面连接,该弹性元件连接于该 固定元件与该阻挡部件之间。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阻挡部件和该弹性元件合并构成一 个悬臂。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 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现有技术的MEMS芯片的示意图;
图2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MEMS芯片的示意图;
图3A显示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实施例;
图3B显示本发明的弹性体的另一实施例;
图4A显示本发明的阻挡部件如何约束微机电元件体沿着移动方 向的移动的一实施例;
图4B显示本发明的阻挡部件如何约束微机电元件体沿着移动方 向的移动的另一实施例;
图5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MEMS芯片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现有技术〕
1现有MEMS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47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