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06025.0 | 申请日: | 2014-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2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南圭亮;藤原丰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13;H01M4/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洪秀川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提供一种输出特性优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以及非水电解质,电极体具有在正极芯体(1a)表面形成有正极混合剂层(1c)的正极板(1)以及在负极芯体表面形成有负极混合剂层的负极板,所述正极混合剂层(1c)含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负极混合剂层含有可供锂离子插入/脱离的负极活性物质,正极板(1)的厚度是60μm以下,负极板的厚度是65μm以下,正极芯体(1a)的厚度相对于正极板(1)的厚度的比例是22~27%,负极芯体的厚度相对于负极板的厚度的比例是12~1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将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HEV)或电动汽车(EV)的驱动用电源等。对用于这样的驱动电源等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高性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4中,对于正负极板的厚度,混合剂层的厚度等进行了研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79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163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6078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3294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作为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或电动汽车的驱动用电源等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电池特性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特性优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电极体以及非水电解质,所述电极体具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所述正极板在正极芯体表面形成有正极混合剂层,所述负极板在负极芯体表面形成有负极混合剂层,其中,
所述正极混合剂层含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所述负极混合剂层含有可供锂离子插入/脱离的负极活性物质,
所述正极板的厚度是60μm以下,
所述负极板的厚度是65μm以下,
所述正极芯体的厚度相对于所述正极板的厚度的比例是22~27%,
所述负极芯体的厚度相对于所述负极板的厚度的比例是12~15%。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通过将正极板的厚度、负极板的厚度、正极芯体的厚度相对于正极板的厚度的比例、以及负极芯体的厚度相对于负极板的厚度的比例规定于特定的范围,由此,提供输出特性优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优选所述电极体是隔着隔板卷绕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而成的扁平状的卷绕电极体,
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封口体以及有底筒状的方形外装体,该方形外装体具有开口部且收纳所述电极体和所述非水电解质,所述封口体密封所述开口部,
所述方形外装体具有一对大面积侧壁、面积比所述大面积侧壁的面积小的一对小面积侧壁,
在所述一对大面积侧壁间配置的所述电极体中的所述正极板的层叠数相对于所述一对大面积侧壁间的距离的值是5层/mm以上。
由此,提供输出特性更优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优选所述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粒子直径是1~12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60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