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噻唑酮肟醚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09127.8 | 申请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0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范志金;李凤云;王海霞;朱玉洁;郭晓凤;宗广宁;陈来;钱晓琳;马刘勇;宋胤奇;徐京华;王家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17/04 | 分类号: | C07D417/04;C07D417/14;A01P7/04;A01P3/00;A01P1/00;A01P21/00;A01P7/02;A01P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1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抗植物病毒剂 植物激活剂 杀虫剂 杀菌剂 噻唑酮 肟醚类 化学结构通式 肟醚类化合物 上述化合物 病毒病害 结构通式 园艺病害 可接受 杀螨剂 异噻唑 增效剂 虫害 螨害 合成 防治 林业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噻唑酮肟醚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涉及异噻唑肟醚类化合物,它们具有如VI所示的化学结构通式。本发明公开了上述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合成方法与用作杀虫剂、作杀菌剂、抗植物病毒剂、植物激活剂的用途,其与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或增效剂以及与商品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抗植物病毒剂和植物激活剂组合使用在防治农业、林业、园艺病害、虫害、螨害、病毒病害中的用途和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涉及含噻唑酮的肟醚类衍生物,具体涉及2-哌啶噻唑-4-酮肟醚类衍生物。
背景技术
杂环化合物是当前新药研发的主流,而在杂环化合物中以含氮杂环为主。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含硫杂环化合物,具有杀虫、除草、杀菌、抗炎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戴红,等.新型含噻唑环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有机化学,2013,33:1104-1107.),在人类保健和农业生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国内外成功开发的含噻唑环结构的农药新品种有杀虫剂噻虫胺、杀菌剂苯噻菌胺等。
肟醚衍生物是一类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不仅在医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农药上也是一类重要的活性化合物。有关肟醚活性化合物,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宋宝安,等.肟类衍生物的合成与农药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有机化学,2005,25(5):507-525.),同时也有许多商品问世,比如对霜霉有效的霜脲氰(cymoxanil)、对尖音库蚊和家蝇具有较高活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S-21149和S-21150、对梨红蜘蛛、柑橘红蜘蛛活性颇高的唑螨酯(fenpyroximate)、对许多主要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有较好防除效果的喔草酯(propa quizafop)等(范磊,等.具有生物活性的肟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现代农药,2008,7(2):6-11.)。肟醚结构常作为很好的药效团被引入到母体化合物分子中,以改善其生物活性。
本发明利用农药分子设计的原理将肟醚基团引入噻唑类化合物中,设计合成了一类含哌啶环的噻唑酮肟醚类衍生物,并进行了系统的生物活性筛选,以期为新农药的创制提供更多高效的侯选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新的噻唑酮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提供这类化合物调控农业、园艺和卫生以及林业植物害虫和植物病原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测定方法,同时提供这些化合物在农业领域、园艺领域、林业领域以及卫生领域的中应用。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农业领域、园艺领域、林业以及卫生领域杀虫活性、杀菌活性、抗植物病毒活性、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活性的噻唑酮肟醚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通式见式VI:
其中,R选自叔丁氧羰基、H、H·HCl、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羰基;R1选自甲基、3,4-二甲氧基苯基;R2选自氢、炔丙基、2-氯吡啶-5-亚甲基、5-氯-1,2,3-噻二唑-4-亚甲基、3-苯基-2-丙炔-1-基、七氟异丙基、3,4-二氯异噻唑-5-亚甲基。
本发明的噻唑酮肟醚类衍生物VI的合成方法如下:
其中,R选自叔丁氧羰基、H、H·HCl、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羰基;R1选自甲基、3,4-二甲氧基苯基;R2选自氢、炔丙基、2-氯吡啶-5-亚甲基、5-氯-1,2,3-噻二唑-4-亚甲基、3-苯基-2-丙炔-1-基、七氟异丙基、3,4-二氯异噻唑-5-亚甲基;X选自Cl、Br。
由于基团R的不同,化合物VI的合成方法有所不同,具体包括以下合成方法:
当R为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羰基、R1为甲基,R2为炔丙基,X为Br时,本发明的噻唑酮肟醚类衍生物VI的合成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91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