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菌核侧耳新菌种及其栽培方法和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809652.X 申请日: 2014-12-19
公开(公告)号: CN104403952A 公开(公告)日: 2015-03-11
发明(设计)人: 刘远超;胡惠萍;吴丽霞;曹仁润;黄龙花;谭武平;冯德龙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A01G1/04;A61K36/07;A61P31/00;C12R1/645
代理公司: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36 代理人: 张钇斌
地址: 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先烈***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菌核 侧耳 菌种 及其 栽培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核侧耳新菌种及其栽培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菌核侧耳,又称虎奶菇,核耳菇,茯苓侧耳,日本人称南洋茯苓,为药食兼用菇,典型的高温型食药用菌,按照最新的分类系统,其拉丁学名为Lentinus tuber-regium(Fr.)Fr.,隶属于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Agaricomycotina(伞菌亚门),Agaricomycetes(伞菌纲),Polyporales(多孔菌目),Polyporaceae(多孔菌科),Lentinus(香菇属),为具菌核真菌,与茯苓(子实体不可食)、猪苓(菌核不可食)不同,其子实体与菌核都可食用。菌核侧耳为热带真菌,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云南,海南,广东等地,生长于倒木或腐木桩或树根处。

据相关记载,民间多使用菌核侧耳的菌核治疗胃病、便秘、发烧、感冒、水肿、胸痛、痔疮、神经系统疾病、天花、哮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疾病,及用于营养失调的婴孩。目前,关于菌核侧耳菌种方面的研究多为虎奶菇菌核,而关于菌核侧耳专利申请主要是关于以菌核侧耳为材料或添加剂制成的保健品及药品,或者已有菌核侧耳菌种(如虎奶菇)的栽培方法。本申请是在广州帽峰山阔叶林中腐木上发现并分离的新菌种,经研究,未见关于该菌种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菌核侧耳菌种。

本发明的菌核侧耳新菌种分离自广州帽峰山阔叶林中腐木上,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菌核侧耳新菌种,并通过对子实体部分进行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菌核侧耳(Lentinus tuber-regium)GIM-L-001,已于2014年8月2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为: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439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菌核侧耳CCTCC M2014392的栽培方法,包括将菌种菌核侧耳CCTCC NO.M2014392的栽培种接入栽培袋中,栽培培养并管理采收。

进一步的,上述菌核侧耳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具体包括:

一种菌核侧耳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将栽培料装入聚乙烯折角袋中得到栽培袋,套上塑料颈圈和盖子,灭菌,待栽培料温度下降至30℃以时下接入栽培种,转移至28℃-30℃室内培养,培养至菌丝长满栽培袋时(此过程约50天左右),去掉塑料颈圈和盖子,调节湿度至88%-85%,光照100-200lux,通气,至长出子实体(此过程约需要30天左右),所述栽培料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木屑78-80%、麸皮18-20%、CaCO31-2%,含水量70-75%。

进一步的,上述菌核侧耳菌种CCTCC NO.M2014392的栽培种的制备步骤包括:组织分离菌种后制作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

进一步的,上述菌核侧耳菌种CCTCC NO.M2014392的栽培种的制备步骤具体包括:

(1)制作母种:采集组织分离的菌种菌核侧耳CCTCC NO.M2014392,将菌种无菌接至改良PDA斜面,置于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直至菌丝长满斜面即得母种,其中所述改良PDA斜面的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为马铃薯20%、葡萄糖2%、琼脂2%、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维生素B1微量、酸水解酪蛋白1%,其余为水;

(2)制作原种:将母种无菌接入原种瓶中,置于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至菌丝吃满料后即得原种,其中原种料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高粱98%、CaCO32%、含水量60%,将所述原种料装入玻璃瓶中,制得原种瓶;

(3)制作栽培种:将原种无菌接入栽培种袋中,置于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至菌丝吃满料后即得栽培种,其中栽培种料的原料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棉籽壳73%、麸皮25%、CaCO32%,含水量65%,将所述栽培种料装入折角袋中,盖上食用菌套环,制得栽培种袋。

该菌核侧耳CCTCC M2014392的子实体具有以下的形态特征:

子实体群生于腐木上,革质,干后易碎,菌盖漏斗状,直径7-13cm,表面黄褐色,被有密生短绒毛,中部颜色稍淡,老熟后盖缘成波浪状,部分裂开,菌肉白色,坚硬,极薄,1-2mm,菌褶茶褐色,延生,极密,褶幅窄,菌柄中生,长8-15cm,下粗上细,上部1-1.5cm,下部1-2cm,黄褐色,密生短绒毛。孢子印白色,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无色,透明,孢子椭圆形,3.1-5.83×6.57-8.93μ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96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