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料液态化体系及配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15281.6 | 申请日: | 2014-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8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吴德龙;唐晓蒙;陈建大;沈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105 | 代理人: | 周涛 |
地址: | 20008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态 体系 配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特种混凝土的规模化生产制备,特别涉及到特种混凝土的多种特种原材料形成一种均匀稳定的粉体液态化体系以及粉料液态化的配制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制备常规混凝土使用水泥、S95矿粉、II级粉煤灰和常规的外加剂等原材料,因此在工艺设置和设备安装方面以常规混凝土的生产制备为目的进行设计。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种混凝土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和增长,而如果重新建立一个混凝土搅拌站专门用于生产制备特种混凝土,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在现有的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制备常规混凝土的设备和工艺的条件下,展开特种混凝土的生产制备及工艺的研究。
一般情况,特种混凝土中的硅灰、超细矿粉、特种聚羧酸外加剂在常规搅拌站设备工艺基础上生产制备特种混凝土,则是通过人工将硅灰、超细矿粉、特种聚羧酸外加剂等原材料投入到混凝土搅拌机内,进行特种混凝土的生产制备,但是这种操作方式存在较多的问题:
1、生产制备特种混凝土的特种材料采用人工投料,这样硅灰、超细矿粉、特种聚羧酸外剂等需要派遣大量的人工进行特种混凝土的生产制备,这样会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增加了特种混凝土制备管理上的难度。
2、通常情况下,目前搅拌站对稍微有个别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如需要添加纤维的混凝土,则使通过人工投料,这个是因为纤维单方用量少、投料轻松,而且只有一种特殊材料,使用人工投料在现有搅拌工艺条件存在可行性。但是对于本专利设计的特种混凝土中存在二种及以上特种原材料,都采用人工投料,而且不同特种原材料的形态不一样,且单盘特种原材料使用量较大,人工投料每盘都需要耗费大量体力,不符合现实规模化生产制备,这样势必影响特种混凝土的生产制备过程,大大增加单盘的生产时间,同时影响特种混凝土的质量及稳定性。特别是不能实现特种混凝土的高效生产制备、质量的稳定性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特种混凝土所需的多种特种原材料的混合物,包含有水、粉料和外加剂的多元化液态化体系以及粉料液态化的方法。本发明专利的液态化体系以及粉料液态化配制方法形成一种稳定的类胶体状态的悬浮体系,受温度和静置时间影响小。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粉料液态化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液态化体系中三种成分组成及其质量比例如下:
粉料:水:外加剂= 1:2:0.3~1:2.5:0.3;
所述粉料包括有硅灰和超细矿粉,所述的硅灰即为微硅粉,该微硅粉的平均粒径为0.15~0.20μm,比表面积为15000~20000m2/kg,所述的超细矿粉为S105和S115,比表面积为600~1000 m2/kg;所述的外加剂为聚羧酸系减水剂,减水率>35%;
制成的粉料液态化体系密度在1.20 g/cm3~1.26g/cm3之间,4h后的匀质性与初始保持一致,流动扩展度在160mm~245mm之间,4hh后的流动扩展度无经时损失。
在本发明一种粉料液态化体系及配制方法中,硅灰粉料液态化的悬浮溶液密度在1.23g/ cm3~1.26g/ cm3,流动扩展度在220mm~245mm范围内;超细矿粉粉料液态化的悬浮溶液密度在1.20 g/ cm3~1.22g/ cm3,流动扩展度在160mm~215mm范围内。
一种水、粉料和外加剂的液态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第一步,先将水和外加剂混合倒入到搅拌锅内,然后添加50%的粉料,搅拌30秒,形成粉体密度为1.10g/ cm3~1.15g/ cm3且混合均匀的稀粉料悬浮溶液;
第二步,待稀粉料悬浮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向搅拌锅内添加剩下的50%粉料,搅拌60秒达到均匀的悬浮溶液,悬浮溶液的密度在1.20 g/ cm3~1.26g/ cm3之间;
第三步,对上述配制的粉料液态化的悬浮溶液进行流动扩展度的检测,初始的流动扩展度范围在160mm~245mm之间,且4h后的流动扩展度基本无经时损失,并且4小时后粉料液态化的悬浮溶液无明显分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152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氯氧镁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材料
- 下一篇:砖材粘结增强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