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大型缝洞型储层顶包络面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15485.X | 申请日: | 2014-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0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霞;郑多明;张虎权;王宏斌;杨鹏飞;罗浩渝;刘应飞;夏伟杰;姚清洲;代冬冬;杨丽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秀芸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 碳酸盐 大型 缝洞型储层顶 包络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行业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大型缝洞型储层顶包络面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碳酸盐岩的勘探实践表明,大型缝洞型储集体高部位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也是部署高产稳产井的重要靶点。同时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进一步表明,“串珠”状强振幅往往是缝洞型储层的主要反射类型。如何通过地震的手段识别大型缝洞型储层高部位是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高效井井位部署的需要,也是油田低投入、高效益勘探开发的需要。
目前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勘探,主要有两种方法:(1)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提取振幅类属性,并根据判断是否为“串珠”状强反射来判断储层的发育位置,并通过拉地震剖面的方法来判断储层顶面的高低,从而指导井位部署;(2)对目标区进行储层建模,通过基于地震资料的建模刻画储层的分布特征,从而指导井位部署。
上述两种方法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储层顶面识别方面均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大型缝洞型储层顶包络面的方法及装置,避免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顶面识别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大型缝洞型储层顶包络面的方法,包括:
选择第一地震层位和第二地震层位;其中,所述第一地震层位和所述第二地震层位之间仅为储层发育段,所述第一地震层位、第二地震层位和储层发育段构成目标地层;
确定目标地层内的层段;其中,所述目标地层内每个地震道的地震反射波的波峰或波谷的个数与所述目标地层内层段的个数相等;
提取每个层段的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对应地时间或深度;
确定目标地层内的每个层段的地震反射波的最小振幅值,所述最小振幅值为阈值;
将每个地震道所对应的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与对应层段的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获得每个地震道的储层顶面的时间或深度;
将每个地震道的储层顶面的时间或深度成图,获得目标地层内的储层顶包络面。
优选地,所述阈值根据目标地层的已知区域研究资料通过对区域地震振幅的大小与钻井、测井资料标定及统计确定。
优选地,所述目标地层的属性为地震响应一致,且储层振幅阈值一致。
优选地,所述目标地层的属性为不同深度段的储层反射振幅大小不一致。
优选地,所述确定目标地层内的层段的步骤包括:
确定目标地层内每个地震道的地震反射波的波峰或波谷;
根据目标地层内每个地震道的地震反射波的波峰或波谷的个数,对目标地层进行细化,使得所述目标地层内每个地震道的地震反射波的波峰或波谷的个数与所述目标地层内层段的个数相等。
优选地,所述根据比较结果获得每个地震道的储层顶面的时间或深度的步骤包括:
如果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大于所述阈值,则所述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对应地时间或深度为相应地震道的储层顶面的时间或深度;如果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均小于所述阈值,则所述第二地震层位为相应地震道的储层顶面的时间或深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大型缝洞型储层顶包络面的装置,包括:
地震层位选择单元,用于选择第一地震层位和第二地震层位;其中,所述第一地震层位和所述第二地震层位之间仅为储层发育段,所述第一地震层位、第二地震层位和储层发育段构成目标地层;
地震层段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地层内的层段;其中,所述目标地层内每个地震道的地震反射波的波峰或波谷的个数与所述目标地层内层段的个数相等;
波峰波谷振幅确定单元,用于提取每个层段的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对应地时间或深度;
阈值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地层内的每个层段的地震反射波的最小振幅值,所述最小振幅值为阈值;
比较单元,用于将每个地震道所对应的波峰振幅或波谷振幅与对应层段的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获得每个地震道的储层顶面的时间或深度;
识别单元,用于将每个地震道的储层顶面的时间或深度成图,获得目标地层内的储层顶包络面。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在降低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顶面识别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基础上,相对准确识别碳酸盐岩储层顶面,并能直观表征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154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