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组份液态树脂的脱泡装置及脱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16634.4 | 申请日: | 2014-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39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丁国彪;卢家骐;曲辉;文景波;闫少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6 | 分类号: | B29C70/36;B29C70/54;B29C39/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于宝庆;乔彬 |
地址: | 10210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组份 液态 树脂 脱泡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组份液态树脂的脱泡装置,包括:进料通道;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具有加热流道;脱泡装置;真空系统;出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与所述加热系统的加热流道连接,所述加热系统的加热流道与所述脱泡装置连接,所述脱泡装置与所述出料通道连接,所述真空系统为所述脱泡装置提供真空环境。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装置进行的脱泡方法。本发明延长了液态树脂灌注的可操作时间,避免了固化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态树脂成型领域,具体涉及单组份液态树脂的脱泡装置及脱泡方法。
背景技术
液态树脂在生产及运输过程中会有大量气体携裹进液体内部,灌注成型过程中,气体随液态树脂一起进入并留在产品区内,导致成型的产品局部树脂含量偏低,产品表面表现为白斑,影响风电叶片的质量及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在真空灌注前脱除树脂中气体,以保证真空灌注成型产品的质量。
目前常用的是将树脂与固化剂的液态混合物放置到真空箱中保持一定时间,使得液态混合物中的气体脱除。用真空箱脱除树脂与固化剂液态混合物气泡的方法脱泡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兆瓦级叶片的灌注速度需求,灌注成型时需要频繁关闭注胶管等待脱泡后的树脂,同样影响灌注质量,得不偿失;另外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后再脱泡,增加了操作时间,会导致液态树脂凝胶,粘度急速升高并最终固化,不能再用于真空灌注成型。
作为对真空箱脱泡方法的改进,在发明名称:“一种用于复合材料真空灌注成型的液态树脂脱泡方法及装置”、专利号:201010595145.2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真空灌注成型工艺液态树脂连续的脱泡方法,对液态树脂进行混合,并使混合后的液态树脂进入一个内置多层螺旋层流板的脱泡装置,脱泡装置为持续的真空状态,混合后的液态树脂持续从脱泡装置中的多层螺旋层流板流过,使液态树脂的表面积增大,即使液态树脂液面变为一个厚度极小的薄层,脱泡装置内的压差将混入液态树脂中的气泡体积瞬间放大,并由持续的真空迅速将这些气泡排除,经过脱泡处理的液态树脂通过液态树脂流道通道直接连接至复合材料真空灌注现场,对复合材料制品在真空状态进行灌注成型,实现液态树脂脱泡、灌注一体化。
但是,上述专利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对液态树脂的混合一般仍然是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形成的双组份液态混合物,这种双组份液态混合物在脱泡过程中需保持低温,否则液态混合物有凝胶、固化的风险,一般添加固化剂的双组份树脂在室温约25℃时,放置约40min即开始发热凝胶,无法使用,这使得树脂处于液态的时间较短,即在脱泡\灌注过程中的可操作时间较短;其次,由于树脂混合物靠自身重力流过多层螺旋层流板,低温下树脂混合物粘度较大,无法充分分散,使得液膜厚度较厚,分散的树脂液膜中的气泡张力较大,无法充分脱除,影响脱泡效果;再次,因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后脱泡,因此进出料的管路及脱泡装置在每次使用完后需清洗,否则树脂与固化剂混合物固化后会堵塞系统,使得设备无法正常使用,而清洗系统需要用单组份的树脂,不仅浪费原材料,而且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清洗不完全同样存在风险;最后,真空脱泡系统的里连续作业通过人为判断,手动控制阀门实现,个体操作存在差异,造成最终灌注成型的产品一致性不强,质量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操作时间更长且脱泡效果更好的液态树脂的脱泡装置及脱泡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组份液态树脂的脱泡装置,包括:进料通道;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具有加热流道;脱泡装置;真空系统;出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与所述加热系统的加热流道连接,所述加热系统的加热流道与所述脱泡装置连接,所述脱泡装置与所述出料通道连接,所述真空系统为所述脱泡装置提供真空环境。
优选地,所述脱泡装置包括脱泡罐、旋转分料器,所述旋转分料器与所述加热系统的加热流道连接,且所述旋转分料器位于所述脱泡罐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未经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166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