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体卵巢癌组织的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820414.9 | 申请日: | 2014-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60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张琼;朱雪琼;武垚森;沈奇;卢晓声;林焱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王庭辉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体 卵巢癌 组织 靶向 muc1 荧光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活体卵巢癌组织的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手术是治疗卵巢癌的主要手段,但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在卵巢癌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期间,尽可能去除病变组织可以提高其他治疗的疗效。其中,准确区分恶性肿瘤与周围的正常组织或良性病变的边界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各种成像方法,如超声,X线,CT,MRI和PET已用于肿瘤的检测和术前评估,但是这些传统的成像方式,在完全高对比区分及术中实时鉴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上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开发实时的荧光探针的特异性靶向能力是影像引导手术的关键,基于特定抗原的荧光成像是癌症检测和治疗的最有前途的技术,而肿瘤组织术中的可视化可以借助荧光染料标记的肿瘤靶向探针和荧光成像系统得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靶向于卵巢癌MUC1的荧光探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体卵巢癌组织的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由抗MUC1 抗体、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荧光素NHS染料组成, 其中荧光素NHS染料结构如下:
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结构如下:
抗MUC1 抗体和结合的染料含量为:抗MUC1 抗体:荧光素NHS染料: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1:0.7~2.5:0.8~2.8。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体卵巢癌组织的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抗MUC1 抗体用0.1M、pH值为8.5的碳酸氢钠缓冲液稀释,终浓度为1mg/ml,将抗MUC1 抗体、荧光素NHS染料和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进行混合,混合后所述抗MUC1 抗体和结合的染料含量为:抗MUC1 抗体:荧光素NHS染料: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1:0.7~2.5:0.8~2.8;所述抗MUC1 抗体、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荧光素NHS染料混合物在4oC避光条件下反应2小时进行标记,反应物经脱盐柱滤过层析后,去除未反应的染料,得到所述活体卵巢癌组织的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由于采用了近红外荧光染料cy5.5和荧光素NHS双重标记的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荧光素是480nm左右激发,发绿色荧光,适合离体检测,比如制成切片后进行显微镜成像;Cy5.5是近红外荧光,其发射波长范围从650 nm到900 nm,优点是穿透能力强,适合活体检测;而MUC1是一种I型跨膜糖蛋白,在多种组织、器官上皮细胞近管腔或腺腔面中表达,呈顶端分泌,极性分布,其在肿瘤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增高。研究发现,卵巢癌细胞高表达MUC1,因此,MUC1可以作为卵巢癌治疗的理想靶点,结合了双重标记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能够完全实现活体卵巢癌的特异性成像,完成术中实时示踪,为实现肿瘤组织的术中可视化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荧光素-NHS染料、Cy5.5-NHS染料和靶向抗体的荧光素-Cy5.5的荧光探针在不同成像条件下的体外荧光图像;
附图2为负瘤小鼠在注射靶向双标荧光探针和非特异性荧光探针12小时后成像。
具体实施方式
活体卵巢癌组织的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由抗MUC1 抗体、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荧光素NHS染料组成,其中荧光素NHS染料结构如下:
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结构如下:
抗MUC1 抗体和结合的染料含量为:抗MUC1 抗体:荧光素NHS染料:Cy5.5-n-羟基琥珀酰亚胺=1:0.7~2.5:0.8~2.8。
以下为制备活体卵巢癌组织的靶向MUC1的荧光探针的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204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